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中华文化看门

2018-03-24 11:05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青睐讲座 单霁翔:为中华文化看门

□存在了九十二年历史的故宫售票处牌子给拆掉了

□使用LED冷光源不使文物受损,慢慢点亮了紫禁城

□修好之后,那些牌匾楹联一毫不差地回到原来位置

□文物医院汇集二百名“医生”,为世界各博物馆少见 

□全世界博物馆最强大的数字平台诞生在故宫 

□《韩熙载夜宴图》立体起来,竟有二百二十个知识点

2018年3月18日,农历二月二,200名读者在北京青年报大厦现场聆听了故宫“守门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精彩演讲。单院长口才、幽默与“最强大脑”兼备,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时常要忍住鼓掌叫好的冲动。

本报社长张延平、常务副总编辑田科武参加了本期讲座。在主持人、副刊版组主编陈新的一段生动“开场白”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过了话筒:“大家好,刚才的一段单口相声说得不错。”仅一句话就“承前启后”,让场内本已热情饱满的读者迅速进入了“单院长时间”,开始了“声声入耳”的聆听。

因为单院长的幽默与亲和力,才会有本期青睐抢票活动的异常火爆。受座位所限,本次活动的180个座位需要读者抢票,有的读者为了报名成功,特意换了新手机。抢票的前一百名读者,用了仅仅三十秒,没有抢到的纷纷“求站票”,还有一位来自江西九江的读者,他专程从景德镇飞到北京,讲座结束后即离京。

百闻不如一见,单院长语速很快,却句句清晰,对于故宫的历史、数字、一草一木等等几乎如数家珍,那份熟稔的背后透着他的艰辛付出。据说单院长上任伊始,就在5个月里走完了故宫的9371间房屋。自1420年紫禁城建成,只有两人做到:单霁翔和他的秘书。

单院长的演讲就像是一部经典电影,对每个节奏点,对每一帧画面,都有着精准的把控,说好的两个小时绝不拖延,而其包含的信息量之丰富又让你唯恐错过他说的任何一句话。而时不时,单院长又会冒出些贴着地气的热腾腾的幽默之语,让你听着开心又舒服,此时,他又似乎不是那个威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而是一位邻居长者,和你在轻松说笑,所谓“寓教于乐”,单院长绝对是顶尖高手。

单院长时常会说出尊严、责任这些词,在他口中,这些“高尚”的词语都被赋予了琐碎的细节和艰辛付出,让人听着心怀感恩,感动又尊重单院长和他所率领的“故宫人”。而在两个小时的青睐讲座中,单院长始终站着,未喝一口水,以至于他说话时嗓子会哑,让读者心疼地劝他演讲结束后赶快坐下,赶快喝水润润嗓子。

青睐讲座举办近两年,嘉宾云集,而单院长收获了最多的掌声,在他离席时,读者更是自发地以掌声欢送,这是向单院长、向所有致力于“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故宫人致敬。

在单院长身上,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这股力量让故宫焕发青春,也让参加青睐讲座的读者内心富足,如获至宝。

让故宫“活”起来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我今天能到北青报来,也是很感动的。现在信息爆炸,各方面的报刊杂志很多,每天我收到很多,会选几个看,其中必有北青报,北青报真实、快捷,阅读以后,我感觉可以使自己的心态变得年轻一些,灵感多一些。

我到故宫博物院“看门”已经第七年了,我从三个月大时被父母抱到北京,住了很多的四合院,万万没想到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岗位,是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门”。这个院子很大,这个“门”不好看。1420年永乐皇帝建成了紫禁城,再过两年就是六百岁生日,但是真正成为一个博物馆,它只有93年的历史,从1925年的10月10日开始。

我到这儿工作的时候,办公室给我一份材料,说你要把它背住,因为经常要有访客,你要陪客人。我一看那上面都是一些高大上的介绍。比如这里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里是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一座宝库,这里也是世界上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院,全是“世界之最”,看起来确实很激动和提神,但是到观众中间走一走,问一问,那些“世界之最”都没有了。

你说你的馆舍宏大,但是70%的范围都立了一个牌子,叫做“非开放区,观众止步”,观众看不到你的馆舍宏大;你说藏品多,但是99%是睡在库房里;你说你的观众多,但是80%的观众进了午门和故宫博物院以后,都只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哪儿结婚,就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博物馆,这就是我们的现实,需要改变。

现在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那些“世界之最”对于普通观众的文化之行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我来一趟后获得了什么。反过来说我们这个文化机构给人们奉献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说那些“世界之最”没有用,我们要改。

就在这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段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这个词我们印象很深刻,过去从事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经常把这些历史遗存看作是过去时的东西,它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今天已经失去了原初的功能,只是被研究、被保管的对象,但是显然总书记不是这么看。总书记认为它是活态的,它应该活下来,它应该有灿烂的过去,也因此有尊严的现在,而且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这一点跟我们过去的认识是很不同的。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是我们今天最现实的一个目标。

从以管理方便为中心到以观众方便为中心

我们要改,怎么改呢?从门前做起。过去故宫一到旺季,人们买票要排很长队,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好容易买完票,还进不去,还得排三个队,验票、安检、存包。我接手之后进行整治,首先要把门前广场恢复清新、庄重、典雅的氛围,来拥抱世界各地的观众,像一个博物馆的样子。

故宫的门票其实并不算太贵,现在40块钱,旺季60块钱,老人半票,学生20块钱,不算贵吧?我们就买了快速售票机,然后开了30个窗口,我们对社会宣称,买票环节三分钟就可以实现,最多的时候不超过一刻钟,超过的话可以投诉。

再有,人们之前感觉不好的是没有休息的地方,这么大一个广场,没有一个凳子和椅子,所有人累了以后,都要席地而坐。当时最好的座位是树坑,连树坑都抢,没有尊严,所以我们做了300把椅子,600个人可以坐下来。我们又把树坑做平了,在树坑上做一圈树凳,一圈可以坐12个人,我们有56棵树,我们就做了56组树凳,这样又有600人可以坐在凳子上。看到人们有尊严地坐下,这是很欣慰的。

端门整治完了,开始整治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以前是观众只能走两边门,中间的门不能走,为什么?中间要走车队,贵宾车队,造成两边总是排长长的队,中间空着,偶尔过一个车队。我们就商量说车队能不能不再开进去?相关部门说这是礼遇啊,我们是文明古国要讲礼貌。我说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宫,从来不允许任何人开车进去,这是文化尊严问题,也是每个普通观众的权益问题。我们下定决心要实施,发布公告,要求开放区不允许机动车穿行。

公告发布后第一个来的是法国总统奥朗德。我到前面迎他,看到武警还是在里面站岗,我就跟他们说我们发布公告了,车不能开进午门,他们赶快报告,过了几分钟,奥朗德车队来了,我看他在外面下了车,就把大门开开。我给他讲午门的故事,然后他步行穿过长长的门洞。那种感受,我相信他会终身难忘的,因为他是走进了紫禁城,过去的外国总理、总统是开车进来的,下车还得问我到故宫没有,失去了很多参观感受。而从那天开始,人们进入故宫博物院就不用排队了。

虽然这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对于我们是一场管理革命。我们在讨论,我们的一切工作究竟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我们服务的观众方便为中心。如果是后者,一切都可能改变。

我们把安检验票设在两边,24个口,一边12个,大家想想安检验票增加12倍以后还用排队吗?就不用排队了,买票验票10分钟、一刻钟就可以舒舒服服走进故宫博物院。

进去以后,我们又做了512块标识牌,现在随着开放区域放大,还会增加,那些经常被问路的地方,三岔路口、十字路口、有洗手间的地方、有展览的地方都标识得很清楚,这样人们进去以后,就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应该往哪边走。这些年随着数字不断更新,我们开始制作更多的电子标识牌。

我们研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故宫,女士洗手间应该是男士洗手间的2.6倍,于是我们就实验女士专用,很成功,就常态化了,有女士专用洗手间。举手之劳,节省了大家很多时间。

最近总书记号召厕所革命,我们上星期院长办公会通过,开始设立母婴室,机场有母婴室,车站有母婴室,凭什么博物馆不设母婴室?我们计划在乾清门广场最好的地方设母婴室。

今天在故宫博物院,人们会发现地上没有一片垃圾,过去地上是有垃圾的,矿泉水瓶子、废纸等等,但是突然间一片都没有了,为什么?我们重新制订了标书,要求中标的单位保证,一片垃圾落地,两分钟之内必须有人扫走。现在环境干净就没有人扔了,没有人忍心往干净的地上扔,所以我看现在的环卫工人是眼睛看着四周,终于有人扔了一片垃圾,他“兴致勃勃”地赶紧扫掉。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

以前人们还说房间里面黑,我们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木结构的世界遗产建筑群,不能通电,这里面陈列的东西,跟欧洲的凡尔赛宫、卢浮宫不一样,故宫没有经历过战争,所以都是几百年前的原物,不能长期照射。但是说归说,真不能改吗?文物保护和人们的参观需求不能两全吗?经过一年半的研发,我们选择了LED的冷光源,不是一组一组灯泡,是一组一组光源,不发热,不直射,灯具是远离古建筑的配重的灯架,我们的员工反复测试那些敏感部位,不能使文物受损,设计各种光源、照度,使得人们看的时候最舒服,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慢慢点亮了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全体员工动员用了三年的时间,进行了环境的整治。室内12项,室外10项。五年前我们喊出的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个六百年,现在,故宫博物院只有古建筑和少量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恢复的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安全和环境的现代建筑。

环境整治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文物恢复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总之我们希望人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

光有这些不行,还得生态好,我们不断地对动物植物友好,和平鸽越来越多,小鸟、鸳鸯,还有我们的200多只故宫猫,每个猫都有名字。我们每天都给它们送猫粮,表彰它们。因为这些故宫猫白天懒洋洋的,下午五点半员工下班以后,它们就精神了,开始站岗、放哨、巡逻,所以故宫博物院里没有一只老鼠,我们的故宫猫立大功了。还有我们的植物,花卉、树木、果树,春天有春天的景色,秋天有秋天的景色。这样才是一个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博物馆。

淡季调节旺季  解决观众太多的问题

真正的难度是为每个观众服务好。故宫的挑战是什么?就是观众增长太快,16年前故宫的观众第一次突破700万,当时全世界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不在中国,是法国卢浮宫,800万,但是2012年,故宫的观众达到了1500万,世界上只有一座博物馆,每年要接待超过一千万的观众,就是故宫。去年,卢浮宫接待830万观众,排第二,故宫博物院是1670万观众。

我们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就在淡季调节旺季。淡季观众少,旺季观众多。我们划一个线,每天只接待8万观众。但不是你划人家就承认的,8年前我们就实行过,第一天就失败了,因为事先没有预告,也没有预案,结果下午两点多到8万了,广播说今天没有票了,请明天再来,售票窗口一关,几百人喊口号、敲窗户,只能放人,所以6年都没有实施。这一次实施做了一年半的宣传。

淡季票便宜,我们给旅游团打折,导游不要钱,还有医务人员免费日,教师免费日,公交司乘人员免费日,解放军战士免费日,公安干警免费日,大学生免费日,志愿者免费日等等,一波一波,人们习惯淡季来,我们成功了。2016年48天超过8万的日子没有了,淡季不淡。

我们很高兴,多少年的愿望实现了,就得寸进尺,开始实施全网购票。去年国庆节第一天,我们很紧张,30个售票窗口,售票员都在里面待命,如果全网售票失败了,就开窗户卖票,但是国庆8天,非常平稳,没有投诉。我们成功了。我们就把存在了92年历史的故宫售票处的牌子给拆掉了,没有售票处了。人山人海的故宫博物院永远一去不复返,一个是限流成功了,分流成功了,全网购票成功了,更重要的是扩大开放了。

我的前任是郑欣淼院长,他在故宫当了10年的院长,那是故宫发展最好,做事最实的10年,郑院长刚到故宫就启动了为时18年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这个决心很大。大家知道,文物修缮是很科学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信息,不改变文物原状,还要进行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极具科学性,极具工匠精神。

紫禁城分两个区域,南面叫做外朝,高大的宫殿,宽阔的广场,比较舒朗,建筑高大,但是乾清门以内是内廷,比较拥挤,室内室外的文物比较多,现在修内廷,就是东西六宫,每年各修一个。比如前年修好了永寿宫,去年开放了,去年修长春宫,今年开放。建筑最密集的是乾隆花园,他85岁退位之前,建立一个太上皇区,叫做宁寿宫区,其中最核心的宫殿叫皇极殿,它的西北有一个瘦瘦长长的花园,四进院落,前面两进已经开放了,后面两进从来没有开放,今天我们在修它,要用7年时间把它修好,每一道工序都要详细记录,公开出版修缮的报告,还有两年就修好了。每一个文物都要用原工艺、原技术、原材料修,从墙上摘下来的那些牌匾、楹联、贴落都要准确测绘,修好之后要一毫不差地回到原来的位置,不能有所改变。

用了三年时间建成第一所文物医院

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博物馆修复文物,离科学修复差得很远,一件东西坏了,或者需要保养了,就送到文物修复部门。文物修复部门的专家请人根据经验修,这其实是不科学的。我们人今天有病了,到任何一个医院,任何一个高明的大夫,都不会上来就给我们打针、吃药、手术,一定要科学诊断,要取出我们的病历看我们的病史,经过详细诊断,确诊以后才会制订治疗方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们下决心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了第一所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有二三十名就了不起了。我们是开放的,观众可以预约参观,国际同行可以来交流,古建筑的构建、文物都经过分析检测以后才开始修缮,比如一件商代青铜器,我们在修复之前,要知道它的年代,出土的地点,历代在它身上叠加了什么有用的信息,它的金属成分是什么,合金比例是什么,它今天得了什么病,清清楚楚的诊断报告出来以后,我们的专家学者就会按诊断报告来治疗。

我们为这所医院汇集了当今最好的、最适合中国文物修复的一些设备,去年又增加了一百多台。大家想想这么多的仪器设备加盟进去,我们原来的修复水平就如虎添翼,特朗普总统来了,我们给他看了20多个文物的修复案例,他一直在竖大拇指。乾隆花园里面最高的建筑叫符望阁,符望阁里面有一面墙,曾经贴有一幅画,70年前这幅画堆落下来了,现在打开一看碎成了上千片,在计算机技术辅助下,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把这幅画修了出来,它起死回生了,我们才知道原来是清朝非常著名的学者董诰画的一幅山水画。

还有更难的,比如修十八世纪的古唐卡,因为不知道当时的染料、材料、技术,你就会修成现代唐卡。我们两千多块大唐卡,以前不敢修,但我们今天有能力修了,可以骄傲地说,全世界只有我们会修这样的文物。

我们为这所医院建了23个科技实验室,支撑着我们231类文物修复的平台。

清理文物让文物有尊严,不蓬头垢面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很多,其实长期以来故宫员工也不知道故宫博物院有多少文物,院长也不知道。但是郑欣淼当院长的时候,从2004年到2010年把故宫文物进行了最彻底的一次清理。清理文物跟别的不一样,要进行科学的定名、编目,科学历史艺术价值,都要建档,今天的档和历史的档要对上。

根据国家的要求,我们又开展三年文物清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5000件文物,就是一些详细的甲骨、尺牍、老照片等。到前年年底,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1862690件,故宫收藏了国家42%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的90.4%是国家顶级的珍贵文物。

故宫是一个研究机构,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350名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很多都退休了,希望他们把智慧一生的经验留在故宫,于是成立了故宫研究院,请老院长郑欣淼先生担任故宫研究院的院长。有古建筑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陶瓷研究所、书画研究所、藏传佛教研究所等20个研究所。老先生们坐在那里,三四个年轻学者跟着他学习,我们的经验就传下去了。

我们这些藏品清理清楚了,维护修复好了,开始办更多的展览。故宫博物院最有特色的展览,我认为就是原状陈列。故宫没有经过战争,东西都是原状,今天还摆放在这里,所以这是最有尊严的。我们现在19个展览是原状陈列,更多的展览根据我们的藏品是专题陈列,比如武英殿、书画馆、文华殿、陶瓷馆、奉先殿、钟表馆、宁寿宫、珍宝馆。今年四大馆全部提升,我们要不断扩大开放。

2002年故宫开放的面积只有30%,2012年郑欣淼院长和我交接的时候已经开放到48%,我们去年开放到80%了。

故宫有10200件雕塑,过去没有展厅,这一次成立了雕塑馆,两尊菩萨3米多高,是1500年前北齐的,非常珍贵的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也神采奕奕地展出来了。所以文物必须要有尊严,文物不能蓬头垢面,必须要保护好,必须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才更有尊严。

一代一代院长传承的是“责任”

我们一代一代院长传承下来的就是两个字,“责任”,因为这是为我们中华文化来“看门”。

前年媒体出了一个词叫“故宫跑”,《石渠宝笈》展览的时候。我赶快去看,一看确实很多人跑,争先恐后。一个老大爷跟我说,他是最早来排队的,结果一开门大家都跑起来,他没有跑过大家,说你们办一个展览像运动会。我说您说的对,我们好好办运动会。回去开会做了20个牌子,1000个胸牌,然后早晨不到7点把牌子立起来,先来的人站第一组,之后第二组,第三组,不到8点,我们展览的运动会开幕式就举办了。完了之后,就是入场式,第一组入场,第二组入场,老人孩子都不用跑了,后来我听说全世界博物馆有入场式的只有故宫。

但人来得太多,过去我们十米八米的队就叫长队了,这一次来了几千人,几百米队。这些排队的观众上午还挺好,互相认识,递个名片什么的,到下午特别是3点以后情绪就不行了。我一露面,他们围着我说,院长能不能晚一点关门?我说:“行,今天最后一个观众看完了我们再关门。”万万没想到豪言壮语说出去,后果很惨。晚上8点我去看他们,他们说坚持一天了,很渴,故宫晚上怎么没有卖水的?我们赶快烧茶,烧了2500杯茶给观众送去。夜里12点去看,观众说茶是喝了,现在饿了。又赶快拿800盒方便面。后来我听说,全世界的博物馆免费发放方便面的也只有故宫。到凌晨4点,最后一拨观众要进去了,过了两个小时,最后一个观众走出去的时候,天都亮了。这对于我们教育很大,博物馆要多办好展览。

但真正的好展览还是人多。去年年底,《千里江山与历代青绿山水展》的时候第一天又排长队,我们就赶快测算这幅画究竟一分钟看几个人,得出结论,半小时150人,我们就把一天分了17个时段,每个人发号,领号之后可以看别的展览,然后按照约定时间再来,不需要排队。我们希望故宫博物院成为一个不排队的博物馆,进门买票不排队,上洗手间不排队,看展览也不排队。

今年红月亮照片获得两千万的点击量

我们知道开放再多的区域,举办再多的展览,真正到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在全球人口中其实是很少一部分。我们要传播文化,就要依靠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所以我们加大网络建设,故宫网站去年访问量8.9亿。我们还举办网上展览,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展览,故宫博物院还率先在全国把每一件文物藏品都公布了,人们在网上可以查阅到任何一个藏品,这是博物馆的良心。

再有我们开始讲故事,讲文物背后的故事,包括给孩子讲故事,比如故宫猫的故事,故宫色彩的故事,故宫的春夏秋冬。今年月全食有红月亮,照片发出去获得两千万的点击量。

我们5年前开始制作APP,现在9部APP都获奖了,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我们把这一部古代书画立体起来了,220个知识点。

故宫博物院用了三年零四个月时间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我可以自豪地说,全世界博物馆最强大的数字平台诞生在这里,无比强大。但我们会永无止境地往前走,因为技术不断在更新,我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比如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休闲娱乐、学术交流、电子商务不断丰富。我们也做文创,一年销售额有10亿。

故宫是一个教育机构,所以我们成立了故宫学院,培养故宫学者,除了北京,我们在10个城市建了故宫学院的分院,我们面对孩子去年一共举办了近千场次的社教活动,故宫的知识讲堂每天开班都爆满,孩子在这里穿朝珠,绘龙袍,画盘子,做堆绣,做结彩,包粽子,做拓片,所有都是免费的,我们大量的营销收入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我相信这些孩子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是热爱和认知的一代。我们修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孩子们教育上。

我们也对社会公众传播故宫文化,我们设了3个故宫讲堂,第一百讲,130万人在线听,我们也把一些培训项目深入到社区。比如碑帖传拓的培训,楷书技法的培训,古琴太极的培训,茶器花器的培训,社区老百姓也很喜欢。我们也进行国际教育,两大国际组织,一个国际博物馆协会,一个国际文物修护学会,都把唯一的培训机构设在中国、设在故宫,第一期培训了16个学员,五年下来一共67个国家的学员在故宫接受了教育,毕业了。

我们和更多的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更多的教育机构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我们也源源不断把优秀的展览吸引到故宫博物院里,比如墨西哥的展览,还有俄罗斯、法国、英国、瑞典、西班牙、印度的。我们的展览也源源不断走出红墙,过去6年135项展览走出了紫禁城,全世界的博物馆没有走出去办展览这么多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的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国家今天对于文化提到了战略高度,十九大报告里面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文化作为灵魂,把文化自信作为力量,就表明文化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总书记也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为此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所以作为一个文化机构,作为故宫博物院我们在努力,长期以来得到我们社会公众,得到包括我们北青的支持,在座各位的支持,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让我们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目标,谢谢!

互动环节

提问一:单院长好,我想做故宫志愿者,您能讲一下志愿者需要什么条件吗?

答:故宫志愿者比较难报名,百里挑一。首先要奉献出时间,一旦排上班,到点必须来;再有是对故宫知识的理解,包括口才、体力。我们会有一个面试,因为要满足每个志愿者工作岗位的舒适度,所以志愿者还不能太多,得有换衣服的地方,有学习的地方。随着我们展览量的不断丰富,志愿者会增加。我们也在考虑今年开始实施不仅是招募讲解方面的志愿者,也招其他的,比如修复文物、策划展览、策划文创产品方面的。

提问二:单院长您好,我看故宫的排水系统非常好,能不能把排水系统方面的相关内容做成文创产品?

答:京城不积水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那里真是六百年不积水,主要一个是当初规划设计建造的时候,就考虑了完整的排水系统。第二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几十年,我们在精心呵护这一套水利系统,不要破坏,每个都要进行清理,不要被树叶杂物给挡住。好多人知道千龙吐水,一下暴雨,太和殿8米高的1142个龙头吐水。现在没有做成文创,怎么做,你帮助设计设计?

提问三:谢谢您今天的演讲。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故宫的好东西都到台湾去了,但是我在台湾故宫看展的时候,只看了“东坡肉”、“翡翠白菜”。想问您,是不是台湾把破铜烂瓦、院子和拿不走的东西留给故宫,最精品的拿走了?

答: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跟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做对比,因为我们的文物没有清理完。这几年文物清理完了,到2014年底,我们开始说真实的情况。

1931年日寇侵略东北,华北告急,故宫召开理事会,准备把一部分文物避敌南迁。当时蒋介石、蔡元培、于右任、汪精卫、冯玉祥等认为应该搬到南方一些,但是北平政府不同意,说这是我们北平的历史。北平的市民也不干,说现在大敌当前,你运东西,不是动摇军心吗?你们爱古物,不爱人民,不爱国土,要游行,鲁迅先生、胡适先生撰文都批判这个文物南迁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就没有执行。到1932年底,形势越来越紧张,张学良认为可能守不住,说服民国政府批准故宫文物南迁。故宫就钉了13491个木箱子,其中有60多个是包。到1933年的1月,长城失守了,山海关被攻破了,过完春节第二天,故宫人夜里用板车把东西拉到火车站,一点点运,经过京汉铁路、陇海铁路,运到上海,运了四个月,都是在晚上运,因为白天市民不干。这样运到上海以后停留了一段时候,在南京修故宫博物院分院,修库房。1936年12月,开始启运到南京。第二个月也就是1937年1月,这13491箱刚运去,南京就告急了,几个月以后南京大屠杀,之前的两三个星期文物开始西迁,一走七年零四个月,最远的一条路,到了桂林、安顺进了贵州,最险的一条路到了陕西宝鸡、汉中,过秦蜀蜀道,运到了峨眉乐山。有船的时候经过长江,到重庆,散布到大后方,经常要避一些敌机轰炸、土匪险情,故宫人一直守着这些东西。1945年日寇投降,把这些东西集结到重庆,在南京修库房和博物馆。1947年6月开始启运回南京,12月全部回到南京,一清理13491箱,一箱都没有少。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故宫人创造的人类奇迹。

1947年12月运到南京,解放战争到了晚期。一年以后蒋介石就要逃跑了,已经没有商船了,就搭载海军的军舰,第三艘船装了一半,海军就不干了,他们要运自己的物资和家眷,所以只运走了两船半,2972箱,也就是故宫从北京运出13491箱,只运走了2972箱,运走了22%,78%没来得及运。

故宫文物只是一小部分南迁,一大部分没有南迁。日寇侵略北平8年,故宫人与之周旋,最后日本兵没有进故宫。关门关了6年半,故宫人在里面数了6年半,把没有南迁的文物,造了一份清册,叫做《留平》,留在北平的文物清册,上面清晰地记载1189000件文物没有南迁。所以故宫大多数文物没有南迁,而南迁里面的文物只有22%运到台湾了,更何况我们1200多栋古建筑一栋都没有运走。

运到台湾的2972箱装了什么?装了597556件东西,其中545000件是明清档案资料文献,留在北平的明清档案,存在我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一千多万件。所以台湾只装走了20万分之一的历史档案,另外还有56000件是书画器物这些文物,而留在北平的是120万件。

这是真实的情况,只不过过去咱们在这方面没有多少话语权。现在我们故宫在宣传,在不断赶超。他们以前文创做得好,现在远远不如我们了;原来他们数字技术做得好,现在也不如我们了;展览原来比我们做得好,现在也不如我们了。我们不跟他们比,我们要跟谁比呢?现在我们跟五大博物馆比。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张嘉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