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民俗学者谈春节的变与不变:重情谊才是真春节

2018-02-21 14:37 中国新闻网

新华社记者王琦、施雨岑、周玮

家庭聚会抢红包,不看晚会抢红包,戳破手机抢红包……近几年,过年手机抢红包风靡,大有成为“新年俗”的趋势。

在民俗学者李汉秋看来,中国节日最重要的内涵在于它是情感的黏合剂,是情谊的强化剂,也是从平日里匆忙的功利境界到天伦境界的回归。把抢红包当作“新年俗”,是走进了误区。

“传统节日是生命的时序,人伦的仪典。简而言之,便是循天时、重人伦。”李汉秋认为,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体系是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的时间表,是按照自然的时序安排的,又与人生的自然阶段相对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注入人伦精神,使其成了以人伦为灵魂的节日。

“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积淀了延续千百年的中华文化。”谈起自己眼中春节的“变”与“不变”,李汉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春节,集中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有了新的认识,对春节的期盼也就发生了变化。”

在李汉秋幼年时代,最喜欢的节日便是春节。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的孩子们跟着大人祭灶,便会得到平日里吃不到的灶糖、灶饼,长辈们会想尽办法张罗一桌好吃的年夜饭,给孩子们置一身新衣。

“现在想来,那都是充满温情的回忆。”李汉秋说。那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集中于“温”和“饱”二字,因此,过年便成了集中实现这一愿景的时刻。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再是吃穿,而是更加多元、更多集中于精神层面。人们会在春节去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寻找情感慰藉和精神放松的机会。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春节也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与人民生活的节奏相契合。”李汉秋说。在他看来,春节民俗文化的创新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商家要开动脑筋,要创新。政府也可以成立研究机构,把一些沉睡多年的好传统找回来,发掘出来。”

当前,一些城市在春节开展灯光秀等群众文化活动,力图丰富百姓的节日文化生活。在李汉秋看来,这体现出政府正在进行着一些有益尝试,但春节民俗要更好地走下去,还需要更多深入到家庭里去的过节方式,这样才能静水流深,传之长远。“一切年俗有了生命的真谛,才会长留心底温润终生。”李汉秋说。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