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阳下乡记》
去年底今年初,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在江苏四城市举办,其间涌现出多部优秀民族歌剧作品。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从文化部艺术司了解到,从3月5日开始,一批民族歌剧优秀作品将到北京展演。
参演剧目共15部,有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和重新复排的李劼夫等人创作于1950年的新中国第一部歌剧《星星之火》;也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指导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马向阳下乡记》、《松毛岭之恋》、《英·雄》、《二泉》、《蔡文姬》、《青春之歌》、《玛纳斯》和《盐神》。中央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和宁波市演艺集团创作演出的《呦呦鹿鸣》也将参加展演。这15部歌剧融入了民族的旋律,包括了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是我国民族歌剧创作演出的一次检阅。
民族歌剧传承发展
现实题材歌剧激动人心
在这15部歌剧中,有9部作品是由“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家精心指导创作出来的。歌剧专家们对9部民族歌剧从剧本到排演进行了悉心的指导。《有爱才有家》、《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和《松毛岭之恋》等现实题材的民族歌剧在中国歌剧节中受到广泛的好评。
人们常说创作民族歌剧难,创作现实题材的民族歌剧更难,而《有爱才有家》和《呦呦鹿鸣》不仅是写现实题材的,更是写模范人物的,而无论编剧、导演还是主演,都深入进行了采风和生活体验。《有爱才有家》中福利院院长刘德芬的扮演者刘丹丽在接到排演任务后,深入刘德芬工作过的福利院,与老人们一同生活,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位敬老爱幼的道德模范。
《呦呦鹿鸣》描写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歌唱家吕薇以优美的唱腔和深情朴实的表演感动了观众。《马向阳下乡记》是青岛市歌舞剧院创作的一部具有喜歌剧风格的作品,表现了农科所年轻科研人员马向阳回乡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松毛岭之恋》则讲述了一位红军战士的妻子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后一直等待着丈夫归来30年,她对革命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和对亲人的等待,感动着观众流泪。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讲述着当今中国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成为中国歌剧创作中的一股清风。
革命历史题材让观众重温走过的道路
在这次民族歌剧优秀作品展演中,株洲市戏剧艺术传承中心打造的《英·雄》和《红色娘子军》这两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未曾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中上演》。《英·雄》讲述的是我国首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和丈夫何孟雄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改编自同名小说和电影,而电影与芭蕾舞剧使这个题材家喻户晓,歌剧创作经历了六年的时间。2014年,编剧王艳梅和作曲家朱嘉禾深入到海南腹地琼中一个黎族村落采集当地音乐素材,得知他们的来意后,全村人聚集在村里的土坝上烧锅煮饭摆酒招待。这次采风他们采集了大量的海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歌剧《红色娘子军》保留同名电影主题歌《娘子军连歌》以外,力求突破与创新,着力打造《木棉花开》、《殷红的旗》等几个重点唱段,在注重旋律优美的同时,突出海南地方风格和一定的时代感。
据介绍,在北京展演的15部作品中,还有展现民族文化题材的歌剧《蔡文姬》,展现四川盐工历史题材的歌剧《盐神》、展现江南民族音乐文化的歌剧《二泉》、展现当代小说名著题材的歌剧《青春之歌》和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题材的歌剧《玛纳斯》,以及五部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而从3月5日开始,这些歌剧将在清华大学新学堂、保利剧院和天桥艺术中心等剧场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