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国学泰斗驾鹤去 世上再无饶宗颐

2018-02-07 08:16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国学泰斗驾鹤去 世上再无饶宗颐

昨日凌晨,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饶宗颐从事学术研究80余年,以博学精深见称,在甲骨学、古文字学、宗教史、历史学、古典文学、词学和目录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极重要的贡献,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70多种、学术论文900多篇,是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国学泰斗。

难忘亮相 精神矍铄和老友握手

2017年11月18日,“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经香港、上海等地巡展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平日在香港深居简出的百岁老人专程来到北京参加展览的开幕式,他身穿红色的中式外套、黑色的西裤和皮鞋,精神矍铄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并将4件(套)中国画和6件(套)书法,共计10件(套)作品捐赠给国家。这也是饶公留给公众的难忘印象。

当时“莲莲吉庆”已经在多地巡回展出,而来中国美术馆办展览一直是饶公的心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介绍,“原本饶公家人计划2018年底来中国美术馆展出,吴为山馆长听说这个事情之后,希望饶公在精神尚好时还能参与,于是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协调展期,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展览的筹备工作,最终展览得以在2017年11月18日亮相。”

展览开幕期间,安远远曾经和饶公有过短暂的接触,“早上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都感到很难过,饶公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在展览开幕式的前一天,饶公一早就前往机场飞北京,下午吴为山馆长亲自带着同事们去接机,舱门打开就看到饶公戴着红色的帽子,精神矍铄地出来,当时他使劲握了一下吴馆长的手,吴馆长说饶公力气好大呀!在安远远看来,他是个睿智、慈祥又很淡然的老人。开幕式当天,很多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特意来看望饶公,他看到了熟识的人,大老远就会点头示意,走近了会很用力地和老朋友们握手,一一合影,大家讲话的时候他会很关切地注视,“当时他身体很健康,但是没说太多的话,我想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对大家表示感谢。当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向他颁发收藏证书的时候,饶公显得很庄重,还露出了一丝微笑。”

三天的行程结束了,安远远还在送机时把展览的小册子拿给他过目,“饶公很认真地拿在手上,一页页地仔细看。他不时对周围的朋友和我们的同事竖起大拇指,算是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肯定。听他女儿说,老人对展览很满意,他这一次来北京很高兴。”

艺术造诣 学艺融通成21世纪独特个案

于2015年4月开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则是饶宗颐近年来另外一个重要展览。当时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亲自主持展览的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昨日,在得知饶宗颐去世的消息之后,陈履生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写道,“沉痛悼念饶宗颐先生,先生学术之灯千古照亮后人。”

谈到饶宗颐在绘画方面的造诣,陈履生表示,饶宗颐先生一生与学问相关的绘画作品中,其学术的方向、研究的课题与绘画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关联,有着多方面的表现,所以,他的绘画表现出了题材多样性的特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饶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兼具广博的外来文化知识,融合中外。当这些反映到他的绘画中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此心无町畦,东西仅尺咫’(《莱溪居图》2006年),既是他学艺融通的基础,又是他学艺融通的成就。”

陈履生认为,学艺融通作为饶宗颐先生艺术成就的特点,在其绘画题材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在绘画形式方面,他从摹古开始并没有拘泥于古法,反之,在学问的滋养下,一方面融汇了古人的各种不同画法,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包括敦煌学在内的诸多研究成果,在考察遗迹与研究书迹、画迹的基础上,常常以新的画法让人们刮目相看。无疑,他的这种业之余的文人画状态,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同时以触类旁通和学艺融通使其艺术达到了超于学院教育之上的新的境界。饶宗颐先生学艺融通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文人画传续到21世纪的独特个案。”

学者评点 “这个儒生并不典型,也难复制。”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认为,跟此前被叫做国学大师的一些老先生们相比,饶宗颐应该更符合国学大师的名衔,“饶先生对儒学的思想价值有认同。以前我只知道他吟诗作画,文字学、文献学甚至在敦煌学方面很有造诣,觉得他是一个老派的读书人。后来读到他的《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现一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这点特别难能可贵。因为这点,他的那些才艺和博学,也就有了依附,或者说就成为一个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人格丰富性的证明了。”陈明认为,饶宗颐可以说是最后的“古典知识分子”,“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他无所不窥也无所不通。据说语言方面他也是天才。这些除开天赋,还需要很好的家境,各种因缘际会。而这些在他后面的一代两代人应该说都是不太可能具备的。这跟他的潮汕人生活环境,后来又在香港发展有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他这个儒生并不典型,也难复制。但无论如何,他的辞世象征意义还是很大的。”在陈明看来,从作品和认同看,饶宗颐的地位应该远高于网络上说的南饶北季北钱,“那些说法我认为并不合适。”

陈明还对饶宗颐提出的“华学”的概念表示质疑。“九零年代内地兴起国学热,饶先生好像不是很有感觉,主张用‘华学’取代国学概念,还办了一个叫华学的刊物。我觉得这表明香港的思想环境或问题意识与内地存在的巨大差异。”

回顾

笑言“大师”不敢当

作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中西。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国学大师”。

对于各种光环,九旬饶老淡然一笑,“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曾任西泠印社社长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2011年12月13日,在杭州举行的印社第八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经全体理事投票,94岁的饶宗颐当选第七任社长。会议同时推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任执行社长,这是印社首次设执行社长。12月16日,西泠印社在香港举行第七任社长颁证仪式,在近百位文艺界、教育界嘉宾见证下,饶宗颐接过社长证书。

饶宗颐先生与西泠印社有很深的情缘,印社前三任社长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都是他数十年的老友,与许多社员也有交往。2012年6月,就任社长半年后,饶宗颐再次来到西泠印社,在柏堂门前观看了首任社长吴昌硕题写的“西泠印社”,以及东西庑廊李叔同、沙孟海等的书法、篆刻作品。他表示:“西泠印社是个圣地,能到这里是我的幸运。这里树木葱茏,是文人雅士汇集的地方。有幸被选为社长,我脸上有光。”

据悉,西泠印社将于今起于杭州孤山设立灵堂,供社员和社会各界吊唁。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张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