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王一:跨界“红学”没包袱

2018-02-05 08:08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王一:跨界“红学”没包袱

金融学者调查“红楼”秘案 出版《红楼探玉》挑战主流红学界  

王一,投资人,SWG投资公司总裁。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获得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金融与经济学硕士学位。近10年来以全新视角、科学考证探索《红楼梦》结局,曾在《博览群书》发表《我为何判定刘姥姥是西王母》一文,引发广泛热议以及红学界的辩论。新书《红楼探玉》归纳了其对《红楼梦》的主要探轶成果。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不仅文字优美、结构俊俏,更因其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而被无数文学名家及红学爱好者相续解读。这其中不乏白先勇、蒋勋、张爱玲等大家,但以理性推敲视角解者却是凤毛麟角。2018新年初始,由金融学者王一撰写、华文天下携手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红楼探玉》便是这样一部以严谨考据、科学论证,揭秘《红楼梦》四大素材库和五大悬案的红学作品。在其著作中,作者王一就像是在侦探、调查一桩秘案,整个过程新奇有趣而扣人心弦。有着经济和金融学术背景的他表示,跨界研究“红楼”的好处在于没有包袱,更誓言要以其红学新著,向主流红学界“发起挑战”。

在王一看来曹雪芹不仅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位诗人。他凭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信手拈来,把众多文学典故巧妙编排在《红楼梦》的文字里,让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富有深刻寓意,让一个个看似普通的人物变得丰满立体。更重要的是,其典故中蕴含了每个人物的结局。很多诗词让人看不懂,就是因为里面的典故不为人熟知。比如苏轼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史记》里的相关内容,就很难理解其中意味。

典故多,也正是《红楼梦》不易解读的原因。《红楼梦》里不仅有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兴旺到衰落的家族往事,还记录了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但也有人批其琐碎,家长里短,闲人闲语,事无巨细,就像流水账。但如果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表面上的闲人闲语,当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玄机。只有把细节背后的典故搞清楚了,才能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比如,贾家喜欢看戏,点的每出戏都是典故;宝玉和女孩子们喜欢写诗,诗里也都是典故;人物对话里有典故,对联里有典故,谜语里也有典故;人名里有典故,地名里有典故,官职上也有典故;家具有典故,甚至是喝的茶、用的茶具,里面都是典故。

这些典故往往诠释着人物的特点,预示人物的命运,寓意深远。正如新异奇特的美食,味道层层叠叠,让人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对于《红楼探玉》的作者王一而言,这些典故尤为重要,因为他要破解《红楼梦》的真正结局!

对话王一

关于文本

丰富的典故

可破解“红楼”

北京晨报:《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传世巨著,甚至发展出了专门的“红学”。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它,并对它产生兴趣、开始专门的写作和研究?

王一:说实话,我本来不懂得欣赏《红楼梦》。家里书多,我小学的时候就把中外名著翻得差不多了,唯一没看完的就是《红楼梦》,因为这书太琐碎、太深闺,家长里短、谁吃了什么、谁用了什么,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后来再读《红楼梦》才发现这可是一部奇书。它实际上是一座迷宫!几乎所有的家长里短、琐碎细节竟然都是有隐含意思的!就拿喝茶来说,喝的每种茶都有典故,茶名有典故、茶具有典故、泡茶的水有典故、喝茶的地方也有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而且还暗示每个人物的身份和命运,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没能完整流传下来,但正是因为曹雪芹在文字中留下了丰富的典故和预示,使得破解《红楼梦》的结局成为可能。所以对我来说,本来是无聊琐碎的细节,突然变成了侦破案件的一个个小线索。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一下子变得重要了,阅读《红楼梦》就不仅仅是文学鉴赏了,还增加了一个侦探推理的过程,非常新鲜有趣!

大约在10年前,我开始利用闲散时间搜集线索,一年前推理出《红楼梦》的大致结局,并试着解读了红学五大悬案。这次出版的《红楼探玉》就总结了主要的推理结果。

北京晨报:关于《红楼梦》这本书,你最喜欢它的哪一方面?比如说是它的故事和人物,还是它的情感抑或美学?

王一:在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对人性的剖析最深入、最多面,而且能够从不同阶层的视角进行观察。除了描写贾府的穷奢极欲,还有康乾盛世当中的市井民情。曹雪芹没有写什么康熙大帝、孝庄秘史,而是通过闺阁小事、言谈话语,反映了当时各个角落的社会现实,描写了贵族阶层和劳苦大众的生活现状。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是我非常推崇的。也正是因为曹雪芹的悲天悯人,让我自然会把《红楼梦》排在四大名著之首。

关于跨界

跨界研究“红楼”

没成见

北京晨报:本书文案说“金融学者跨界解读《红楼梦》”,可不可以介绍下你的专业背景,以及这样的背景给你的研究注入了什么不同于前人的特色?

王一:我是清华大学本科、伦敦经济学院硕士,学的分别是经济和金融。跨界研究《红楼梦》,有个好处就是没包袱。我开始研究的时候没有成见,对所有人的观点都平等看待。但凡有一点道理的论点,我都会标记成“存疑”。

我看过一些红学著作,红学家们大都是文科背景,在文学内涵的解读上非常高明,但有时候在逻辑上有些欠缺。比如有人推断林黛玉是投湖死的,就因为一个论据——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而潇湘妃子是投水死的。但如果仔细琢磨,这与书中许多其他细节都是矛盾的,比如林黛玉嫌水脏,再比如大观园水深不足1.5米,根本淹不死人。这在我的《红楼探玉》里都有详细论证。

北京晨报:在你的研究中,你得出了什么非同一般、“真相大白”的结论?你觉得这里面最有特色、最想跟读者推荐的是哪一方面?

王一:就拿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关系来说吧。脂砚斋的批语曾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她说,薛宝钗和林黛玉名字虽然不同,但她们其实是一个人!

两个人是一个人?这怎么可能!红学家们对此给出过很多牵强的解释,说这是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互补啦、两个人后来和好啦之类的。但要是仅仅是互补、和好,直接说闺蜜不就行了,何必说两个人是一个人呢?

我比较认死理儿,心想万一这两个人真的是一个人呢?如果真是一个人,会是怎样的情节呢?对此,传统的红学家们可能想都不敢想。但当我认真琢磨这个关键问题的时候,《红楼梦》迷宫的机关就慢慢打开了。

关于红学

学术研究

要纯粹一点

北京晨报:一直到民国,学术界才明确《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之前关于作者是谁,流传着种种说法。可以聊一下你对这位作者的看法吗?

王一:从贾宝玉鲜明的性格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悲天悯人,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社会理想。同时,我也能深深地感到曹雪芹在当时社会的无力感。曹雪芹无疑是痛苦的,但他毕竟从色空禅学中得到了一定的解脱,从因果轮回中找到了一些慰藉。现实太丑陋,就到仙界寻找美好吧。这辈子和林黛玉无缘,来世再相见吧。

北京晨报:你说要向主流红学界“发起挑战”,你对自己有信心,觉得可以挑战成功吗?

王一:挑战是不是成功,我说了不算,主流红学界说了也不算。只有一个人说了算,那就是曹雪芹。就好比大侦探波罗在破解凶案迷局的时候,只有当事人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不过,如果大侦探真的证据确凿、逻辑严谨,相信听众们会给他掌声的。

北京晨报:最后,可以说下你对“红学”这个领域的个人理解吗?

王一:“红学”本来是很纯粹的。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到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本来都是很纯粹的学术研究。但自从“红学”被扣上各种帽子,纯粹的学术研究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了。直到今天,红学还有着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有头衔的人就是主流,没头衔的人就是非主流。刘心武先生当年只是提了提自己的新观点,主流红学家就群起而攻之,甚至人身攻击。

我希望学术研究可以纯粹一点,就事论事,有头衔的人不要搞一言堂,允许所有人讲话,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郭丹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