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首部碉楼文学著作《碉楼幽浮》面世:魔幻讲述三百年来开平碉楼

2018-01-26 08:33 广州日报

来源标题:魔幻讲述三百年来开平碉楼

1月18日,首部以碉楼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碉楼幽浮》新书发布会暨签约、赠书仪式在广州四阅书店举行。《碉楼幽浮》是中国首部全景式、立体式反映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长篇小说。来自影视界、文学界的嘉宾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东西方文化混搭建造的巨轮

《碉楼幽浮》是由中国魔幻文学作家谭松兴(笔名穆公)潜心16年创作的超长篇小说。该作品长达430万字,以魔幻主义的手法,演绎了时段长达三百余年的开平碉楼人文史、华侨史、沧桑史,堪称开平碉楼史诗巨著。

故事以开平碉楼为根据地,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跨度中,读者将跟随着主人公,到岭南各县各市,甚至到法、美、英、德等国家游历,读遍纵横交错的历史文化故事。该作品填补了岭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中同类题材作品的空白。其壮阔的史实描绘,浓郁的岭南和四邑民俗风情,诗化的文笔,备受业内人士肯定。

出席发布会的相关专家表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碉楼幽浮》不仅是岭南文学的新突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尝试。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潜在的商业开发价值。

关于这本400余万字作品的创作初衷,作者告诉本报记者:“开平碉楼,四邑碉楼,拥有三四百年历史,拥有万物生长的最常见的兴与衰、荣与辱周期。我想把这个周期尽善尽美地写出来。”

他说,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单靠武力的强大,是无法获得自立于世界的尊严的。只有以先进文化和文明引领世界的民族,才可以赢得天下的尊重。几十年来,带着这个常识性的命题,作者像一个江湖游侠,游走在四邑、开平,仰望着几千座碉楼,深思、解构、重塑。

后来,他终于明白了,碉楼不是单纯靠墨斗,靠砖刀,靠泥水工,靠洋灰洋铁,把她哐当哐当地树立在四邑的阡陌荒野上的。碉楼文化,是一条用东西方文化混搭建造出来的集约号巨轮。这条满载当时文明的巨轮行驶在四邑,之所以深受广大海外侨民和四邑乡民的推崇和拥戴,其最重要的背景原因,就是人们对新生活新文明的极度向往和膜拜。

碉楼文化的根底,不是对抗的,而是非对抗非暴力的产物。

魔幻手法创作碉楼小说

碉楼对于广东人来说,是一道熟悉的风景线。本次作者创作的超长篇《碉楼幽浮》以魔幻主义的手法讲述碉楼,引起读者的关注。

就此,作者表示:谈这个话题,必须提及梵高和毕加索。梵高的思想,一手牵拉着东方,一手承接着西方,一眼左岸,一眼右岸,他把看待凡俗人世的自我感情和理解揉进了他的油画。而毕加索,雄浑强悍,反梵高其道而行之,一拱二拱,轰然一声,就将组成整个荒唐尘世的所有元素拱成了一堆零星的构件,也就是造物碎片。他说:“潜意识里,我可能模仿了梵高和毕加索,因此在我的《碉楼幽浮》里,才会有魔幻手法的演绎。”

魔幻,在汉语里,就是神话。除了西方的梵高、毕加索,作者对华夏民族的各种民族神话传说也很痴迷,更喜欢《山海经》和《聊斋志异》《封神榜》,还喜欢《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等等。作者表示:“既然熟悉,为何不把它们的精髓拿来,‘主义’一回?因此,选用‘魔幻’手法写碉楼,最有颠覆性和建造性,最得心应手,最顶格。”

民俗化语言凸显画面感

《碉楼幽浮》中有很多粤语、江门话甚至还有开平话。方言的运用,让这本小说凸显立体而鲜活的画面感。作者就此告诉记者:“我是岭南百越土著文化人。我对岭南文化尤其是四邑文化有着一种早已经融入血脉的热爱。我认为,独有民族性和泥巴味的作品,一定可以在文坛永久闪光。而我对四邑的山山水水和四邑的人文民俗、历史典故等比较熟悉,所以,在《碉楼幽浮》里,我胆敢以这样的土俗架势站出来行文说话。不瞒你说,在合适的时空里,我还会让我的主人公大吼一声四邑开平粗口:‘骑马过海!’当然,在书中写这些乡俚俗语的时候,我是有比较准确而详尽的注释的。”

作者认为,通俗并不是庸俗,用民众喜欢的通俗语言写小说,就是爱民。他告诉记者,在创作中学会谦卑地吸收先贤的人文素养很重要。他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比如先秦诗歌民谣、楚辞、唐诗宋词。史上那些先贤大师留给后人的文化宝藏,都很有镜头感和画面感,他在创作中也很好地借鉴了。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谭松兴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