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走京城】去国家博物馆,跟会说话的国宝说话
2018-01-22 11:15 千龙网

新年伊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刷新了观众对国宝的一贯认知,它们不再只是沉默地被展示在展柜中的呆板器物,它们开始以生动之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已经播出的25集纪录片里,介绍了大量的国家重器,其中有一些就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它们很好接近,只要你肯靠近它们,在它们面前多停留一会儿,它们会很乐意跟你分享它们的故事。

鹰形陶鼎

国家博物馆展品 鹰形陶鼎 千龙网记者 王焕摄

《如果国宝会说话》出场顺序:第三集

对话地点:古代中国常设展厅 远古时期展区

话唠指数:四颗星

国宝自述

我叫鹰形陶鼎,身高35.8厘米,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大约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我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她家境富足,我作为一个造型独特的陶鼎,承担的作用与普通陶鼎无异。沉睡了几千年之后,我在1958年被考古工作人员在陕西华县太平庄发掘,他们说我造型实在特殊,可能不是一个普通的陶器,因为是在墓葬中被发现,应该跟祭祀活动有关。

与国宝的对话

参观者:《神雕侠侣》里的雕是你家亲戚吗?

鹰形陶鼎:我是鹰,虽然看起有点像雕,但是我的体型比雕要小,跟雕一样强壮,不信看我的胖胖腿。

参观者:你看起来好凶啊,在你生活的年代,陶鼎都流行这种表情吗?

鹰形陶鼎: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凶,可能是因为我眼睛瞪得比较大,而且嘴比较尖,真实的雄鹰都是这个样子的啊,这也说明当时创作我的人们采用了非常写实的手法,鹰看起来就是有点凶的,你看过哪只鹰和蔼可亲吗?至于我同时期的陶鼎同类们,它们也有各种不同的造型,但却都不影响我们为主人服务。

玉龙

国家博物馆展品 玉龙 千龙网记者 王焕摄

《如果国宝会说话》出场顺序:第五集

对话地点:古代中国常设展厅 远古时期展区

话唠指数:五颗星

国宝自述

我叫玉龙,身高26厘米,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大约是公元前4700年到公元前2900年。我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就是个装饰品,鉴于人们对于龙的原始崇拜,我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再加上我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通体光洁,所以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我于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被发现,最初只被村民当成了一块“锈铁钩”,还被送给一个四岁的小弟弟把玩,但是几天之后,我就逐渐现了原型,这样才能在这跟你们见面。

与国宝的对话

参观者:大多数玉都是绿色的,你为什么是黑色的?

玉龙:准确地说我应该是墨绿色的岫岩玉,原生玉是白色和绿色,但是由于地壳变迁,我受到周围矿物质侵蚀,这些矿物质的金属离子和色素离子沿着我的解理缝隙渗透迁移。天长地久,金属元素经过氧化和水解作用,使它们在玉中沉淀了下来,以分散状氧化物形式存在,跟我自身的成分融为一体,就成了我如今的颜色。

参观者:你看起来长得好像海马啊,你们那个年代的龙都是这种造型吗?

玉龙:你们也都知道,龙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在我们那个年代,龙的造型跟现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你可以仔细看看我的外貌,我的嘴比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两个并排的鼻孔,这就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在我生活的时代之后,我的同类们的面貌仍然多变,直到战国、秦、汉以后,才逐渐统一。

妇好玉凤

国家博物馆展品 妇好玉凤 千龙网记者 王焕摄

《如果国宝会说话》出场顺序:第11集

对话地点:古代中国常设展厅 夏商西周时期展区

话唠指数:三颗星

国宝自述

我叫妇好玉凤,身高13.8厘米,生活在商后期。很明显,既然叫妇好玉凤,我自然是在妇好墓中被发掘的。妇好墓中有很多玉龙,但只有我这一枚玉凤,因此,我非常骄傲与自豪。当然,更多的是因为我的主人是妇好,一位既爱红妆也爱武装的伟大女性。曾经我以为,我会铭记着妇好的英姿与荣耀,一直沉睡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中,但是在1976年,人们发现了我,连同陪在我身边的伙伴,一眨眼,居然也过去了40多年。

与国宝的对话

参观者:我们都觉得妇好不爱红妆爱武装,但是你却说她既爱红妆也爱武装,有什么证据吗?

妇好玉凤:妇好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这个人尽皆知,但是她带兵打仗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女性的柔美。跟我一同待在妇好墓中的,有许多精美的骨刻刀、铜镜、玛瑙珠等女性专用饰品,还有一些小石壶、石罐等玩具,这都说明妇好也有女性娇美的一面。

“利”青铜簋

国家博物馆展品 “利”青铜簋 千龙网记者 王焕摄

《如果国宝会说话》出场顺序:第13集

对话地点:古代中国常设展厅 夏商西周时期展区

话唠指数:四星半

国宝自述

我叫“利”青铜簋,身高28厘米,生活在西周。我的名字看起来非常奇怪,不妨把它们拆开来看,利,其实是一个人名,是周武王时期的一个官员;青铜,是周武王赏赐给利的;簋,是利用周武王赏赐给自己的青铜做的器物,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所以,合起来就是现在这个名字,或者简称为“利簋”。我于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被发掘,最珍贵之处就在于我内含几行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从而明确了商周更迭的年份。

与国宝的对话

参观者:听说你身体里有一段铭文,那么,这段文字具体是什么?

“利”青铜簋:我身体底部的文字是这样的

截图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13集

转化成如今的汉字是:“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参观者:既然你是盛装主食的容器,你能装多少粮食?

“利”青铜簋:大家可以看到,我由两部分组成,方形的底座长、宽20.2厘米,之前我说过我的身高是28厘米,这样就能计算出上部圆形容器的高度,我再告诉你我的口径是22厘米,这样推断的话,我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盆,具体能装多少好像要根据食物来判断。

后母戊鼎

国家博物馆展品 后母戊鼎 千龙网记者 王焕摄

《如果国宝会说话》出场顺序:第十集

对话地点:二号中央大厅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区

话唠指数:三颗星

国宝自述

我叫后母戊鼎,曾用名是司母戊鼎,身高133厘米,生活在商后期。我的体重达到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我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被发掘。当初被村民发现后,怕被日本人抢走,就又把我埋了回去,直到1946年又重新把我挖了出来。创造我的过程非常不容易,看我这体型,所需金属原料就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因此也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与国宝的对话

参观者:乍一看你五大三粗的,但是仔细看发现你身上的纹路都挺精致的,能介绍一下吗?

后母戊鼎:我们青铜器身上的纹样可是很多的,我身上就有很多种,它们可是青铜器上的重要装饰哦。我的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还有就是用来烘托主题纹饰的云雷纹作地纹。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作者:王焕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