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学明 艺名醉云龙,1964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穆派戏法第四代传承人,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桥穆派戏法代表性传承人。田学明自幼习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系统学习戏曲,工老生、武生。1991年,田学明拜穆派戏法第三代魔术大师牟衍铭为师,学习中国戏法和西洋魔术,由此踏入魔术领域。田学明不但系统传承和整理了穆派戏法精髓,还
隔空取物,撒豆成兵,仙人摘豆……戏法在我国,有着颇为久远的历史,在汉唐尤为兴盛。然而,这个原本在民间极有生命力的演艺形式,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日益衰微,趋于小众。为此,身为穆派戏法第四代传人的田学明,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既然上了这条船,没有回头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今年3月2日,由田学明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平生三级(瓶升三戟)》将在天津津湾大剧院上演,紧锣密鼓地排练让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这个话剧以我为原型,讲述的是我在传承戏法中的一些故事”,显然,田学明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可以像剧中的“女儿”一样,心甘情愿地传承古彩戏法。
穆派戏法徒弟众多
“中国戏法,古称戏法,幻术,西方叫魔术。穆派戏法,要打民国时候说起,我的师祖叫穆文庆,他有个师傅叫张宝清。张宝清是很有威望的一个人,特别擅长宫廷戏法。有一次他在天桥闲逛的时候,看到我师祖穆文庆的表演,觉得他演得非常精彩,就对穆文庆说:‘你演得不错,但是你名声不行,要拜我为师,就可以名声大振。’我师祖说:‘你的技术还不如我,我拜你是不是有点亏?’张宝清说:‘你可以通过我增加你的知名度。’就这么着,我师祖拜张宝清为师,果不其然,一下就在京津一带火起来了。后来我师祖东渡日本,和日本魔术师松旭斋天一切磋交流,又学习了一些天一戏法。回国以后,师祖就起艺名‘大天一’,成立了‘神州大天一魔术团’。”对于这段历史,田学明娓娓道来,“他是文武全才,收了很多徒弟,现在分成了好几支。名气比较大的,杨小亭算一支,徐剑秋算一支,穆成义算一支,还有一支是杨发清。徐剑秋是我师爷,他和杨发清都被称为‘小天一’。徐剑秋的手法非常好,对魔术,戏法,和千术都很精通。”
变戏法先要磨性子
“我1991年拜师学艺,当时我27岁,属于半路出家。”田学明说,自己幼年习武,后来又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工老生、武生,参加工作以后,陆续结识了一些天桥老艺人,后来经人介绍,才结识了师傅牟衍铭。
“缘分这个东西很怪,那时候我恨戏法——我被变戏法的骗过。我在石家庄上学的时候,爸爸每个学期给我寄五十块钱。有一年,我和同学一起去桥西邮局取钱,取完钱出来看见马路边围着一帮人,干什么呢?扣着两个小碗儿表演扣球儿,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仙人摘豆’。压一块给两块,压两块给四块,我感觉自己眼神儿不错,压一把试试……就这么着,一来二去,我的钱没了。”但最终,田学明还是被牟衍铭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和牟衍铭结下了师徒缘分。
“变戏法,磨性子特别重要。豆儿也好,球儿也好,刚开始练最难,因为根本控制不了。大变金钱,手上要夹着钱币来回练手法,一不小心,钱币咣当一声掉地上了,楼下拿着棍子捅房顶,‘睡不睡觉了还?’还有古彩戏法的大活儿,像瓶升三戟,鱼缸,火盆……都得身上负重练,不是穿上大褂儿往外掏东西这么简单。”就这么着,田学明一学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今天,田学明感觉到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我现在创新了一个节目,就是转360°旋子出双火盆,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个人能演。”
“没人喜欢就失传了”
2000年,田学明成立了北京学明艺术团,带着穆派戏法走遍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但田学明不满足,“老祖宗传下来的戏法儿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机关、门子现在都失传了。”而这显然令田学明异常痛心,“穆派戏法的传统技艺‘二十四孝’里边,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目前我看到的只有我会,这活儿挺难。还有像‘四亮’、‘十八件儿’,一般人都演不动。我现在就在恢复这些老活儿。”为了更好地传承古彩戏法,田学明积极参与各种“非遗”进学校、进社区活动,还办了不少学习班,“这些东西如果没人喜欢,就失传了。我前年自己花了十万块钱开了个魔术研讨会,就是想为这个行业做点事。” 在挖掘、整理、传承古彩戏法之余,田学明将自己传承戏法的故事写成了书,还排成了话剧《平生三级(瓶升三戟)》,“就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我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当然,田学明还有个心愿,“希望能有个剧场!”他说。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