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影坛中的奢靡庸俗之气,让我们猛然想起,在中华文化的真正主流形态里,什么才是最值得提倡的品质。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无问西东》不是票房最好的影片,但它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口碑影片、话题影片,与以往一些引发潮流的作品不同,《无问西东》的话题更加深沉悠远,当然也就显得有些高冷,与更加贴近生活的《前任3》不同,《无问西东》所要表达的,似乎离我们有点远。
《无问西东》由四个故事串联而成,这四个分别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抗战期间、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当下,故事的主体以与清华大学有关的年轻人组成,其中,抗战期间由清华等中国各地名校所组成的西南联大成为重要的背景。
在这一组相互之间有所勾连的人物故事中,导演以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为观众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知识精英们捍卫真理、追求理想、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一切的感人事迹。对这样一个国产电影中少见的题材——至少是商业院线电影少见的题材,大多数观众都是比较认可的,也有相当数量的观众为此而感动。但同时,也有一些“专业意见”持不同看法。有人说,导演的野心过于庞大,试图以一部电影来涵盖中国近现代百年的精神历程,以至于影响了电影本身的结构和观赏性,有人却认为电影的煽情部分过强,有“勾引”观众眼泪的嫌疑。
我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王力宏扮演的西南联大学生,在共赴国难和延续家族血脉的艰难选择中,毅然走上战场,并最终驾机冲向敌舰时,那句“妈妈,对不起”,是全片情绪的最高潮。现在想来,还每每令人热泪盈眶。也许导演在这里确实用了一些技术手法,但是WHO CARES(谁在乎呢)!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同学,出身富裕,而且是家中独子,文采斐然,武功卓越,而且还帅气逼人。但是这一切光彩,都不如他最后以身报国的形象光辉。因一位为国牺牲的勇士而流泪,不管他是在剧中还是在现世,我都不觉得有什么丢人,如果说煽情,这样的煽情比起某些剧中庸俗男女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不知道好多少倍,为这样的煽情,我们投入多少感情都值!
至于结构种种,更不必过多计较,对这样一部作品来说,其格调的高度,已经使技术上的一些细节成为次要因素,至少不能因为纠缠技术问题而降低对作品的评判。
《无问西东》最令我感触的,就是在这四个故事所处的历史时期中,不论面对的社会现实有多么沉重,主人公们的首要选择,都是真诚与善良,正直与奉献。
社会动荡、国家危难期间,个人身如飘萍,命比蝼蚁,面临此种状况,仍然能坚持气节秉承本心,已经是崇高品质,而以身许国则更是高尚中的高尚。影片中所展现的,无论是以清华创办期间老师为代表的老一代学人倾注心血培育学子,还是西南联大日军空袭下的山沟学堂,抑或是青年学生投笔从戎抛洒热血,再或是1949年后戈壁滩上军工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都在提醒我们,中华的脊梁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即使是那个看起来无惊无险的当代故事,也同样是人心善恶的启示录。
自媒体流行的时代,好像已经没法妄谈高尚,在点击量的争夺中,搞笑和鸡汤似乎才是主流。但是我想说,正是因为有了高尚,我们才称之为人,正是因为有了高尚者的牺牲,我们才能保持人的生活。如果因为技术的发达和商业的进步,我们就忽视对精神的要求,那么我们可能会倒退成为电子丛林中的动物——甚至还不如真正丛林中的野生动物,因为好多的生存规则,已经被破坏了。
张震扮演的果果,在最后时刻明白了善良的选择才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本质,而对我们的国产电影来说,现在也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这些年,市场化的大潮中,为了利润,电影已经妥协了太多,年复一年生产出来的迎合市场的低俗电影,已经相当程度上败坏了中国电影的名声。比如作为盈利主力军的那种充斥着三观不正的笑料的“喜剧片”,除了在电影院里把观众挠痒痒般挠笑以外,并不能给电影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其盈利的后果,只能刺激资本对这一类影片的进一步盲目投入,而真正有艺术性的喜剧片,反而寥寥无几。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产品,确实应该有商品属性,对正常利润的追求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这种触及精神的产品,生产者必须有一种自我要求,就是无论题材如何,无论市场如何,其核心必须是高尚的或者追求高尚的。高明的生产者会把这种思想价值与娱乐功能完美地结合,但是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借口,拉低创作的下限,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因为一旦文化的标准降低,社会会反馈更大的下跌。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句话非常贴切!
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