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董振杰)30年前,横跨中国的万里长城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长城脚下,中华儿女在为这个世界奇迹骄傲的同时,也在用心守护着“我们的长城”。
在太行山脚下的河北涞源烟煤洞乡唐子沟村,李凤鸣从1987年长城申遗开始,守护家门口的长城30年,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将这个责任传给儿子,儿子辞去了工作接过了守护长城的接力棒。
常年坚守 长城保护员一干30年
河北涞源烟煤洞乡唐子沟村,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山沟沟。今年61岁的李凤鸣就住在这个小山村。
大约30年前,在村里当村干部的李凤鸣开始自发巡护起家门口的明长城。
“地处大山深处,来的人很少,知道这里有长城的人也不多,但定期查看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李凤鸣说,当时村里想专门指定一个人看护,但因为没有任何收入或者补贴,不太好找人,于是作为村干部的他,只好挑起了这个担子,没想到一干就是30年,并逐渐爱上长城,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随着政府部门对长城保护的重视力度逐步加大,2003年,涞源的长城有了“长城保护员”,李凤鸣当仁不让成了第一批。
“每个月给100元补助,我们看守长城算是有了工资。”李凤鸣老人说,他一直到现在都是村里的支书,每个月也有1600元的工资,“现在已经很好了。”
据李凤鸣介绍,他守护的这段长城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内长城的一部分,西接山西平型关南的下关,东北入涞水,在涞源境内全长150公里。这段修建在太行山上的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蒙古人一旦突破外长城后从山西穿过太行山攻入河北,这是明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
按照相关序列,从北部的乌龙沟长城往南排序,李凤鸣巡护的均是“乌字号”长城的一部分,长约12公里,共34个敌台。
“每个月至少巡逻一次,大约需要两天时间……”李凤鸣说。
父子接力 办起长城主题农家乐
如今的李凤鸣,提起守护长城,都会找出自己的“长城保护员”胸牌,小心地挂上,坐得笔直。随着年龄增大,老爷子身体承受力有限,准备把巡视的任务,转交给儿子李勇。
“从小就在山上跑,天天看着长城的敌台,我们都有感情。”一旁的李勇说,小学教师的工作被自己放弃了,他将代替父亲看守老祖宗留下的遗产。
“目前我专门在这里盖了一个院子,还有几间客房,希望城里人来这儿看长城并体验农家乐。”
这里的几间客房都被以“居庸关”“山海关”等名字命名,李家靠西侧的两间屋子建成了小型博物馆,专门用来陈列收集到的与长城相关的文字介绍、书籍、照片、实物等。
“来的客人可以免费参观,就是为了向大家传播长城文化。”
摆在屋子中间的一块大石头是李勇的宝贝。李勇说,这是2016年巡护时在大茨沟村发现的,当时被埋在土里,仅仅露出一点儿,因为看起来石头质地与本地石材不一样,所以就把它挖了出来,后来发现上面有阴刻的字迹——“乌字……号台”。
“我听专家讲过,说是乌龙沟长城的乌字号匾额全都不见踪影,是一个遗憾,没想到被我发现一块实物,非常珍贵。经过请示有关部门,决定先由我保管。”
虔诚保护 一块长城砖也不能卖
李勇家的院子位于唐子沟,门前是一条小河,从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打在石头上哗哗作响,水中还能看到一些小鱼在游动。
李勇说,唐子沟村只有十多户村民,共有不足百人,大部分因为外出工作等,平时也就十来个人在村内留守。
“目前政府部门要对山沟里交通不便的村民实行易地搬迁,以后村中可能就剩我们一家。”
李勇说,他将接过父亲的职责,扛在肩上。“我们家门前就是进山或者爬长城的小路,所以在这里就能发现有没有游客到来。”李勇说,曾有游客来到家中的“长城博物馆”参观后,想出钱买走一块长城砖,“我们不可能卖给他,每一块砖都是长城的一部分,多少钱都不能卖。”
下午3时许,李勇决定到长城上巡护一下,他在兜里悄悄揣上了一个塑料袋。“每次上山的时候,我都把发现的垃圾捡起来带走。”李勇说,虽然游客不多,但还是能够见到一些饮料瓶,“这些东西短期内难以降解,必须带到山下去。”
经常爬山的李勇走起来如履平地,记者在后面气喘吁吁。沿途见到矿泉水瓶之类的垃圾,他都要捡起来放进袋子中。一个敌台中,有一个被他垒起来的垃圾池,里面存放着前一段时间捡到的塑料瓶。
心中纠结 希望游客多但又怕破坏古迹
在李勇心里,他惦记着自己家刚刚办起来的农家乐,希望生意会越来越好,增加些收入,以赚钱贴补简单维修长城带来的支出,但是心里又有些矛盾,“我就怕有一天这里真的开发起来了,游客过多会对长城造成破坏。”
山林寂静,只有鸟鸣和风声传入耳中,山下的这对父子,将静静地守护在此。有长城爱好者表示,明长城是祖宗遗留下的宝贵遗产,庆幸并感谢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守护员不辞辛苦默默付出,让后人能够见到数百年前的巨型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