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正当年

2017-12-12 08:21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正当年

存在和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艺术形式——音乐剧,迄今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绽放着自身独特的魅力。看过音乐剧的人不难发现,这种剧目属于综合性艺术,是集合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舞台艺术,题材也是十分多元化,在音乐剧的舞台上可以囊括从古代到现代、从神话到科幻,从喜剧到悲剧等无所不有的剧情。如今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除了最早为人所知的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剧也于国内扎根多年并不断扩大着受众人群。特别是在今年,音乐剧市场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上百部剧目轮番登陆剧院,部分剧目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景,这也是我国音乐剧市场正迎来它的“大好年华”。一个行业的良性的发展终究要归功于为之奋斗在一线的人们。上周,北京晨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剧目制作人、声乐指导老师、音乐剧演员以及资深爱好者,从他们的切身经历和角度谈谈伴随我国音乐剧发展一路走来的故事。

音乐剧制作人:制作体系从无到有

将经典剧目制作中文版很行得通

去年,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剧《音乐之声》首次由中文版版权方七幕人生推出了中文演出,而今年更是自5月起共计巡演40余个城市,上座率持续飙升。将百老汇经典剧目引进中国并制作成中文版,让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曲目变成中文还朗朗上口,一部成功的音乐剧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制作过程?回忆起四年来从反复摸索到建成逐渐完善的制作体系,该剧制作总监刘汉坤(见右图)向记者介绍,七幕人生的创立源于创始人杨嘉敏六年前在日本工作期间留意到当地著名的四季剧团,“她本身很喜欢戏剧,就想为什么中国没有像四季剧团这样的公司,把音乐剧可以做得这么好。于是她回国便成立了公司,立志做成中国的四季剧团。”据刘汉坤回忆,公司成立后先做了一部原版的,该剧演出后引来了初创团队一个新的思考,就是在国内演这种剧,是不是要做成中文版,经过激烈的讨论,由团队翻译程何牵头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将剧目变成观众熟悉的母语,结果经尝试,随后推出的中文版音乐剧《Q大盗》证实这条路非常行得通。

把国外的优秀剧目引进改编,获得中文版权是首要任务。刘汉坤称,经典剧目的版权方在选择授权时会考虑得十分全面和慎重,对方会看重公司有没有能力去制作,去运营好作品。“七幕人生在成立初去说服版权方授权确实花了不小的精力,但自2013年的《Q大盗》首演得到非常好的反响后,向版权方证明了我们的制作和运营能力,从此奠定了合作基础。”此后,七幕人生一直保持着每年一部作品的趋势为观众带来经典剧目中文版的演出,由于口碑俱佳,通过票务和衍生品的授卖,在平均一年的巡演后,剧目便可收回成本。

而说起如何选剧能保证票房的秘籍,刘汉坤伸出三根手指说道,“七幕选择作品有个黄金要求,就是好歌曲、好内容、于观众能有共鸣。我觉得具备这三点,基本上市场反响不会太差。”据他观察,有些制作人选剧时更多会考虑剧目具不具备商业价值,IP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但在刘汉坤看来,坚持做内容好的剧本才是关键。“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长期运营,一次性投资可以长期回报的产业,想让内容长期被观众接收,内容肯定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发生井喷并不意外

其实从2013年七幕人生开始制作中文版音乐剧时,团队就在探讨要用怎样的制作流程来制作中国本土的音乐剧,这个制作流程如何做得标准化、工业化、产业化,团队如何组建又应该怎么运作?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刘汉坤面前,他坦言,制作体系从无到有的过程特别难熬,虽然可以学习百老汇、四季剧团的经验,但用在我国的音乐剧市场上却不能照搬,“我们打破这种传统的模式,做一套适合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团队组建和制作模板。这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技术会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演员会问为什么要听从这个人,包括老板也会问为什么要增加这个人,你需要一一排解,就像排雷一样把问题排掉。”通过反复摸索,现在七幕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制作体系,基本上按着这个体系就能完成所有剧目的制作,而且演职人员也共同认可这种制作和团队模式。

对于今年音乐剧市场作品特别多,一时间涌入了特别多资本来制作运营音乐剧的热潮,刘汉坤反而显得很淡定,他说这个所谓的“井喷””并不出乎意料,其实从2014年开始,很多投资公司就在默默地关注这个行业,也产生了很多音乐剧人才。从《妈妈咪呀》和《猫》的出现,再到2015年《歌剧魅影》在中国市场上良好的表现,所以直线上升是市场的趋势。“所以我觉得这是必然发生的事,如果今年不发生,肯定会发生在明年。”他认为通过今年的市场,可以让更多观众去了解这个艺术题材。同时,有些制作音乐剧不成功的公司,会随着这个浪潮渐渐退出行业,相反成功的公司制作的剧目也会越来越多,“我想今年正好也是一个洗牌的时期,能够把这个市场带动起来是个很好的事情。”刘汉坤说,虽然目前音乐剧市场仍存在着软件和硬件的稀缺,但他相信明年、后年仍然会持续这样的发展态势,更多真正做好音乐剧的人能用自己的作品带动音乐剧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观众进剧院。

声乐指导:学生的专业素质更高了

音乐剧专业炙手可热

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开办了音乐剧系,陈沁(见右图)误打误撞地成了第一批音乐剧专业的学生,误打误撞是因为同时面试通过声乐系和音乐剧系的她,却阴差阳错地只收到了音乐剧系的录取通知书,她告诉记者,由于是第一届,教材和师资比较欠缺,那时老师和同学都处于同时摸索的状态。“当时大家完全不知道音乐剧是个什么门类,直到大一念完我还有想要转系的打算。”可就在大二的一次音乐会演出上,陈沁演唱了好几个片段,通过准备音乐会的过程,学习了不少百老汇的曲目,后来又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作品,“让我突然觉得哎呀,真的挺有意思。”此后,陈沁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音乐剧。当时的音乐剧系每早7点就要开始上舞蹈功底课,每天的学习虽然满满当当但却让她感到无比充实,而且每周一次的个人在校演出机会也让其他专业的学生羡慕不已。就这样陈沁本硕连读后,一直活跃在音乐剧的舞台上,曾参演过《妈妈咪呀》《猫》等众多经典剧作,此外,由于不断去国外拓展培训,加上个人又喜欢钻研声乐的东西,所以她通过自己的时间和学习总结出了一些有关音乐剧演员声乐方面的经验,于是除了表演外,陈沁做起了音乐剧声乐指导的工作。

通过教学陈沁发现,教学校里的学生和演员完全是两个方向,相对来讲,学生可能还处于懵懂期,对未来自己演出的路线还在摸索中,而演员不然,他们对自己已经有定位和要求,他们知道自己上台要展示给观众的样子,所以演员自我学习的要求会更高,“特别是一些有舞台经验的演员,他们更是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欠缺的地方,他们学习欲望更强。在我做声乐指导期间,能给我强烈的感觉是,他们想从我教的东西中获得的更直接,也更多。”不过据陈沁对校园中音乐剧系学生的了解和近年来剧组面试的演员的观察,报考音乐剧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越来越高了,而毕业后的水准也比几年前大幅度提升。“以前总有一种说法是报考音乐剧系的学生都是某些专业没考好的,或者只是贪图好玩,或者误打误撞,而现在不是了。不但报考人数爆满,而且所有报名的学生都是有备而来,就奔着音乐剧专业来的。从师资上,现在教音乐剧的老师大多也有着多年舞台经验,可以从实际应用带给学生更全方面的知识。”

中西制作结合达到互益

虽然音乐剧演员在条件上日渐提高,但对比国外的演唱方式和演员素质还尚有一段距离。陈沁介绍,像百老汇的音乐剧更多是通过唱歌、跳舞在演戏,歌中会带着人物,表现戏剧的情节。国外剧组中声乐指导的工作应该是解决演员声音和人物在剧中体现的音色及表达方式。不过在陈沁的日常工作中,有时还会教演员识谱,一句一句带着唱,“之前拍的戏中曾有大合唱的场景,但20多个演员又都是舞蹈演员,我只能逐字逐句地教。”她说,在国外的音乐剧团队中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此,陈沁不但没有丝毫无奈,反而乐此不疲。“谁让咱们的起步晚一些呢,既然大家想一步一步来,把音乐剧做好,那作为中国早期接触音乐剧的人,我们肯定要付出的更多点。”

面对今年音乐剧市场大热的态势,陈沁欣慰地笑了,她说市场热了,音乐剧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正好趁着这个良好的势头,也增进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交流,更多百老汇等地区的大师班、培训班也走进中国,传授更多先进经验,培养出更优秀的音乐剧人才。而不少国外的团队也开始联合制作中国的本土音乐剧,在她正在参演的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中,就采用了中国故事,百老汇团队创作的模式,“其实对外国团队来说也是挑战,他们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市场和老百姓的口味,将中国故事翻译给他们进行再次创作,而他们又把自己成熟的工业化制作模式带给我们,双方在制作中都有所收获。”陈沁对这种商业操作十分认可。

演员:市场扩大,演员不能稀释

做音乐剧演员是有意义的事

在音乐剧的舞台上有一位被观众誉为扛把子的男演员,《妈妈咪呀》《番茄不简单》《狮子王》等众多剧目中他都担任着重要角色,他就是音乐剧演员于晓璘(见下图)。高中时期开始就对《悲惨世界》《西区故事》情有独钟的于晓璘对音乐剧丰富的表现形式十分着迷,怀着这份喜爱他进入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而在201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音乐剧演员的工作。

上大学时,像多数大学生一样,于晓璘也曾为毕业后的饭碗担忧,由于当时国内的音乐剧剧目并不多,为求生计他的同学们开始做着五花八门的工作,从事与音乐剧相关工作的人寥寥无几。“不光是北舞,几乎所有学校的音乐剧专业都是这样,出来还干老本行的很少。”他无奈地摇摇头。当时同样带着迷茫的于晓璘在大三却幸运地面试上了《妈妈咪呀》的演出,他说这也是其坚持选择音乐剧的源头。进到剧组,百老汇制作团队的专业和专注使他深受影响,“他们对工作的纯粹和兴奋,让我相信做音乐剧是件快乐的事。”他向记者举例道,在专业上,主创会教你怎样把唱跳演进行结合,恰到好处地把技术带入人物和剧情中;在专注上,导演不会拖延演员一分钟的休息时间,“而在规定排练的时间里,排练厅中20多个演员,不管角色的戏份多少,大家都会全神贯注地做着一件事,那种状态是让我想起来会起鸡皮疙瘩的。”于晓璘摸摸手臂笑着说,《妈妈咪呀》巡演了三年,伴随演出他也签署了演艺公司,而在公司一直坚持做着音乐剧的环境下,他也一直参与其中。除了外在条件,一次与父亲的推杯换盏中的对话也引来他的深思,“我爸说如果有一天你有了孩子,除了挣钱,你能跟你的孩子说点什么你做过值得骄傲的事?”父亲希望他能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于是他更坚定了坚持做音乐剧事业的信心。

在平淡的演出中寻找新鲜感

巡演的过程让于晓璘收获颇多,由于每周都要换一个城市,有时起床后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城市,“生活都在行李箱里。”回忆那时的日子,幽默的他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三年《妈妈咪呀》的演出让于晓璘有收获也有困惑,年复一年演绎着同一个角色,让他一度感觉精气神很难提起来,而这也让他经历了蜕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歌剧魅影》的演员,于晓璘十分好奇地询问了在上千场次的巡演中,演员是如何保持新鲜感的。对方告诉他,演员要生活在戏里,这样你会发现每一天对手给你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对手说同一句台词的感觉不一样,你就必须得跟着变。“国外音乐剧都是长线的,就看你能不能在看似平淡的演出中找到不一样的东西,融入到戏中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很轻松。”

虽然国内音乐剧演员质量已在飞速进步,但是于晓璘通过多年的演员经验和业内观察,发现目前国内音乐剧演员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一波演员是还没达到演出标准的。“因为音乐剧市场迅速扩大,演员稀释,导致水平层次不齐。”此外,目前国内主要缺乏的音乐剧演员集中在老年角色上。

有人说,今年的音乐剧市场呈现“井喷”,于晓璘却不喜欢这个表述,他觉得有种蹭热度的意思。“每做一部戏就要有意义,质和量应该一起提高。”对于职业的展望,他坦言在收入上应该有适当提升,因为演员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提高自己和学习上,“演员应该更纯粹,而不是为了温饱或生活琐碎而拼命地接戏。也只有当你从事这个工作,又喜欢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又能满足你的生活需求时,才会有很多的演员进来。那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从众多好演员中选择更好的。”于晓璘称,自己同时接戏不会超过两部,他不想抽空自己,就像他的昵称“大树”一样,静下来,踏踏实实地做每件事。

资深观众:不出远门就能看名剧

剧目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上乘

采访于晓璘时,他告诉记者随着音乐剧受众的增加,很多演员都与熟悉自己的观众变成朋友,而且这些观众并不简单,他们观看的剧目数量、了解的知识种类并不亚于业内人士,可算得上是“半个专家”,而他们可以准确指出同一演员在演每一场戏时的细微变化,也能为演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天桥艺术中心的资深观众李女士就是这样一个音乐剧爱好者,早在2004年她就在人民大会堂看过了首次在京演出的原版音乐剧《猫》,并由此走上发烧友的道路。由于2012年前在英国留学的缘故,她只有假期回国期间才能到剧场看戏,相对于国外的市场,给她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当时的剧院和可看的音乐剧太少了。“看剧的观众们大多持有增票,观剧礼仪也不是很好,一些人看到一半就离席了。”据李女士回忆,音乐市场明显升温是在2014年左右,“上海率先引进了德奥剧,北京也大量引进德奥剧、法剧、百老汇和西区的剧目。特别是近两年更是逐渐迈入巅峰,无论是引入像《歌剧魅影》《伊丽莎白》这样的经典老剧,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莫扎特》《魔法坏女巫》等口碑极好的剧目,我认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上乘。听说《巴黎圣母院》也已列入计划,我非常期待看到这部剧。”她笑着称,如今我国的音乐剧市场让爱好者们可以不出国门就可以等到心爱的演员,看到钟爱的剧目,满足了大众的观剧需求。说着她晒出票根,记者看到仅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剧目中,李女士就把《罗密欧与朱丽叶》刷了6场、《魔法坏女巫》刷了11场。

音乐剧爱好者的队伍逐渐壮大

李女士美滋滋地说,观看音乐剧不但把她从高压的加班节奏中拯救出来,还让她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前,李女士的亲友里看音乐剧的人并不多,基本上也不会主动关注音乐剧相关的信息。“有的音乐剧拍成电影,大家会看一下,但是对于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很多朋友不太接受,有些认为还是花几十元看场电影更值。”但通过观剧,一群喜爱音乐剧的人聚在了一起,大家各有所长,一起看剧一起欢呼一起感慨,给生活也增添了很多乐趣。“之前只能一人默默前往剧场,现在变成了大家约着一起去天桥,甚至去上海去台湾去海外看剧。”不但如此,在音乐剧市场逐步扩大的影响下,李女士身边之前对音乐剧不闻不问的朋友也开始产生兴趣,让她推荐剧目。“戏多了,剧院多了,看戏的门槛也低了。”她说,目前北京文委还会推出一些优惠政策,让更多观众可以走进剧场,感受音乐剧的魅力。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郭丹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