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巨额来电》:血淋淋的教训以及必须棒打的鸳鸯

2017-12-07 08:16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巨额来电》:血淋淋的教训以及必须棒打的鸳鸯

《巨额来电》很容易让人想起徐玉玉电信诈骗一案。2016年8月19日,刚考取南京邮电大学的徐玉玉接到一个电话,通知她领取教育局助学金,她按照来电提醒“激活账号”,结果被骗走了9900元学费。徐玉玉报案后离开派出所不到三分钟,就因为郁结于心猝死。

我国首部聚焦电信诈骗题材电影《巨额来电》,将这一情节搬上了大银幕。所不同的是,被骗女孩并非来自山东的贫困家庭,而是南方海滨,不再是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徐玉玉,而是女大学生林晓琴,而且她还有一个诈骗团伙头目的哥哥。然而从林晓琴被骗过程和9900元的被骗金额可以确定,她是无数徐玉玉命运中的一分子。

影片有现实主义的一面,各种电信诈骗术纷呈,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血淋淋的教训,有些已在身边人身上发生,有些很可能下一秒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纵使精明的你,也只能兴叹骗子骗术精湛,防不胜防。

影片截取的案例大概有三类。一类如开篇跳楼的老教师,被一时蒙蔽,逼上了绝路,故事并没有展开他被骗的过程,只留下天台上一地“凭什么”的惋叹,这类被骗走上绝路的普通人,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类如片中那位霸道的香港富豪,还有养情妇的肥佬,以及雪村化身的精英,他们貌似彪悍、殷实而不干净的人生,给骗子留下把柄,上演了类如“黑吃黑”的戏码。还有一类就是善良的女大学生林晓琴,哪怕她有一位骗术一流的哥哥,依旧无法抵挡被骗身亡的厄运。

三类案例,有让人义愤填膺的,有让人拍手称快的,还有让人捶胸扼腕的。尤其林晓琴之死,绝非因果报应那么简单。林晓琴的案例可见,骗子不择手段,不择对象,穷凶极恶,不计后果,良知和道义尽丧,连自己同行的家人也不放过,是社会毒瘤中的毒瘤。

影片也有超现实的一面,借犯罪类型片的壳子,对两位骗术界的雌雄大盗进行艺术化处理。范植伟和桂纶镁演绎的贼公贼婆林亚海和刘丽芳,有时有情有义,有时又无情无义,好起来跟邻家大哥大姐没差别,歹起来立马暴露出黑社会无所不用其极的本性,让人捉摸不透。导演显然欣赏两位的演技,后程大把大把地给他们加戏,追捕的那段,几乎是按照枭雄里的亡命鸳鸯来打造,风头远盖过第一男主角的陈学冬。

故事采取双线叙事,一面是警方正面调查铺展的案例分析,一面是以卧底视野揭秘的诈骗流程。尤其是后者,电信诈骗的犯罪链条,以及一系列精心布局的诈骗手段,首次以全息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骗子的信息渗透、克隆号码、脚本设计、心理攻坚、转移财产等手段,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叹为观止,时不时要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智商余额不足,唯一侥幸的,就是侥幸还没被诈骗团伙盯上,否则分分钟荷包不保。

个人认为,在所有诈骗链条中,信息安全是罪魁祸首,片中个人信息被严重贩卖,信息细致到毛孔,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我们每天接到无数推销电话, 以及垃圾信息,其实也是信息贩卖的结果。我和银行签个合同,信息转身就被贩卖了,扫个二维码加个微信,个人信息就被抓取了,感觉每天都生活在信息的黑洞,随时都在承受信息贩卖和信息滋扰,也不知道电信诈骗的魔兽,哪一分哪一秒会袭来。

这让我想起了《猎场》里一个情节,袁昆看似好心给郑秋冬介绍工作,其实是要他去盗取银行高端客户资料,郑秋冬在最后时刻放弃了,守住了职业的底线。这个时代有太多袁昆那样的不择手段之徒,将个人私密信息视为谋财宝藏,让信息安全危机四伏。有关部门除了正面打击电信诈骗,如果再能从信息源头上杜绝信息泄露,加强相关的立法保护,让犯罪成本加大,电信诈骗者也就失去了诈骗对象,不说诈骗可以杜绝,也会减少很多。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曾念群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