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尚长荣:要保住文化的根

2017-11-30 08:19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独家专访尚长荣 要保住文化的根

他是上海京剧院演员、中国戏曲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他曾获白玉兰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他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第三子、当代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尚长荣。

日前,尚先生带着自己的传承大戏《曹操与杨修》来北京演出。与此同时,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谈艺说戏话北京”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第一期开讲,尚长荣是第一位开讲嘉宾。一个小时,老爷子面对戏迷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与心得。

■ 这辈子“三”是幸运数字

“我出生在北京,是一个梨园世家,弟兄有三个,大哥是武生,二哥青衣花旦,我是老三。三是我的幸运数字。我是老三,从事的行当生旦净丑,我是花脸,净嘛,也是老三。”尚先生掰着手指头说自己这辈子跟“三”有着不解之缘——他曾经在北京、西安和上海三个城市工作过,“演了那么多戏,那么多汇演,参加过三次京剧节,三个戏,这三个戏也得奖了。得过三次梅花奖,得过三次白玉兰。我自己也有三个男孩,也有三个孙子,所以三确实是我的幸运数字。”

■ 光练功不行还得多看戏

尚先生从小出生在梨园世家,用他的话讲,没出娘胎就感受到京剧优美的旋律,所以打小就爱看戏。老爷子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城的京剧团体很多,一晚上起码能有10台京戏可以选择,可以说是好戏连台各展风采。“光练功不行,你得多看。”老爷子记得当时演完戏,就马上骑车奔吉祥戏院看戏,看梅先生的《贵妃醉酒》,“梅先生当时大概60岁左右,拿起花儿那个贵妇人酒醉之后的醉眼,真正的女性都展现不了,这就是京戏的魅力。看马连良先生的《赵氏孤儿》,当时看到表演时,头发根都奓起来了,真好看啊,太精彩了太到位了。现在回顾起来,绝对不能是点到而已,拉几个高音,跺几下台板,撒一点狗血,搞些廉价的展示。”尚先生认为,今天的戏曲演员跟前辈差距在哪儿,就差在身后的艺术和文化的积淀。

■ 前辈们都是多才多艺的

尚先生回忆,“老辈子的戏曲演员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要深入生活,多看兄弟剧种的戏。老是家门、剧团门、剧场门,起来就练功,那不行。其实前辈们的文化素养,和对兄弟剧种的考察和爱好非常广泛。”

尚先生表示,前辈艺术家们不仅舞台功夫好,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大多不是画画就是写字,他们的艺术都是专业水平,现在还有在网上拍卖的,都成为了珍品。“所以对于戏曲演员除练好自己本职的本事,你必须还得博采众长。”

■ 行里应该“角儿捧角儿”

尚先生认为,现在是京剧发展最好的时代,京剧演员的待遇和地位都比过去好很多,大家都应该互相帮衬,铆足了劲儿出好戏出新人推人才,要传帮带。对于年青一代,老一辈要托举,要敢当配角儿。他回忆道,几十年前,老一代艺术家都是相互配合,用老话儿讲叫“角儿捧角儿”,“那时候,前辈都是这样”。尚先生说,这个行业要想良性发展,从业者以及院团之间应该自爱自律。

不过,老爷子也发现了行业里的一些令人心痛的不正常现象。有些剧团出国或到外地演出,因为个人矛盾两个主演不能共用一个化妆间,团长还不敢惹“角儿”,只在其中和稀泥。“这不是可笑吗?现在,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啊?好日子得好过啊,同行们得团结啊。”尚先生表示,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同行之间就应该对准目标,要团结,要加快艺术和水准的提高,才不负时代给予的担当以及党和人民的期待。

■ 唱好戏不向斗米折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卡拉OK和蹦迪盛行的时候,远远没有现在的文化氛围,京剧完全被边缘化。尚先生回忆,当时他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绍,都不愿意说是什么专业,不愿意让人家知道自己是戏曲演员,甚至宁愿说是群文工作者。他记得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报记者,问他一个月工资多少。尚先生告诉他:“我们现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儿,唱自己愿意唱的戏,不向斗米折腰。现在虽然没有豪宅,也有两室一厅。没有劳斯莱斯,四个轮儿的也有。当时那位记者也就没词儿了。”尚先生引用了一句古语,就是张衡所说那句“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他说:“这就是作为我们职业最大的支撑。”

■ “三部曲”传承计划

1988年,由上海京剧院创排,尚长荣主演的《曹操与杨修》一下子闻名遐迩,被誉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的里程碑”。之后,上海京剧院又成功推出新编京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形成了尚长荣的“新编京剧三部曲”。

从2015年起,上海京剧院启动“尚长荣三部曲”传承计划,由尚长荣担任艺术指导,一批经典版主演担任表演指导,倾囊相授,上海京剧院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接棒”。这种传承方式在上海京剧院史上尚为首例,在全国院团范围内也极其罕见。

此次来京演出的《曹操与杨修》就是传承版,年轻人登台“活曹操”尚长荣现场把场。尚先生表示,对于青年一代这叫精准传承,“我们的传统是不能丢掉的,这是我们的根,不管怎么变,都不能离开文化的根,文化不是保守的,但是不能违背它的本体生命。所以说,我们要敬畏传统、继承传统、研究传统,还要激活传统。”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张学军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