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贞子之父”北京为女儿“站台”

2017-11-29 08:06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贞子之父”北京为女儿“站台”

穿着白裙、披头散发、看不到脸的贞子从电视里爬出来的镜头,恐怕是无数人对恐怖片最初最深的记忆,是他们脑中多年都擦不去的梦魇,可是作为《午夜凶铃》原著小说作者——“贞子之父”铃木光司,却一点也不阴郁,他始终笑容可掬,说起话来眉飞色舞,自有一份明朗,丝毫不像六十岁的老人。

平日的铃木光司很低调,除了作品之外,网上鲜少查到他的资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他最著名的标签就是“贞子之父”,这次是他第一次来中国,究其原因,则是为女儿古谷美里“站台”。

11月26日,磨铁图书与日本著名出版社Discover21联合开发出品的科幻悬疑小说《超能者》新书首发式举行,该书由日本的古谷美里及国内科幻悬疑作家秋风清联合创作而成,古谷美里就是铃木光司的长女。

铃木光司提起女儿时满脸宠溺,显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形容自己此次中国之行就像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帮着女儿卖她的服装:“他到处帮着宣传,去卖(服装),我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希望大家一定要买美里的书。”

女儿这次与中国的合作显然让铃木光司非常满意,这就是一块成功的敲门砖,而未来,铃木光司也将开始与中国的合作,即将登上舞台的中央,书写他心中的有趣故事,而不仅仅是陪着女儿出远门的父亲。

三个月就写好了《午夜凶铃》的第一本 当时其实并未按照恐怖小说写

铃木光司最著名的小说作品是《午夜凶铃》系列。创作于1989年的《午夜凶铃》(原名《THE RING》,又译《七夜怪谈》,国内出版译为《环界》),1990年,铃木光司发表以穿越时空为题材的小说《极乐园》,并以此书荣获第二届幻想诺贝尔文学大奖,1991年《午夜凶铃》出版后好评如潮,被誉为“恐怖小说的金字塔”;1995年,他发表《午夜凶铃2:复活之路》,迅速登上日本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获日本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1998年出版的《午夜凶铃3:永生不死》再次引发“凶铃热潮”,成为当年日本畅销书排行榜文学类冠军;1999年出版“凶铃”系列的最后一部《午夜凶铃4:贞相大白》。《午夜凶铃》系列在短短几年间,销量突破830万部,成为亚洲销量最大的悬念小说,被日本、韩国、美国拍成电影、电视系列剧及其衍生作品。他的作品还有《暗水幽灵》《光射之海》《乐园》等。

铃木光司说创作这部小说是28年前了,当时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深的影响,“第一部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而说起创作小说的契机,还与长女古谷美里有关,铃木光司写第一本时刚过30岁,女儿两岁多,和他很亲昵,“这也让我进行了很多思考,‘如果这个孩子受到了无端暴力、未可知危害波及的话,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完全就是以个人的、切实的家庭故事为原点而创作的小说。”

铃木光司形容自己创作《午夜凶铃》的第一本时完全是灵光乍现,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他开始坐下来写,那时甚至连故事大纲几乎都没有,反而是在写后几部时,慢慢地开始想用科学来解释一些现象,于是越写越像科幻小说,越写越有科学根据性,“我觉得当时是没有这种内容的作品的,所以这个系列出来比较新。”

就是这样,一边当着奶爸做着家务,一边埋头于创作的铃木光司写出了《午夜凶铃》系列,对于《午夜凶铃》被誉为“恐怖小说的金字塔”,铃木光司认为是“无心插柳”,“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写恐怖小说,只是想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一开始写的时候是设定了四个不同男女在不同的地方,死亡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无论如何都要有科幻的色彩,要有‘意念’这个要素在里面,于是就将贞子设定为有超能力的人物。”

贞子是夫人老师的名字 从电视里爬出来的镜头不是原著里写的

贞子如今几乎已经成了“恐怖片”的代名词,铃木光司笑说她夫人的高中老师叫贞子,“我的夫人上学时有一些比较委屈的事情发生,那个让我夫人受委屈的老师的名字就叫贞子,所以我就将书中的人物命名为贞子了。”

不过,日版电影里最为惊悚的贞子从电视里爬出来的镜头并非铃木光司小说原著里写的,而是他和导演、制片人讨论过的,铃木光司说当时在讨论拍电影时,他给导演和编剧的建议是片中不要有幽灵的形象出现:“当初我有这个要求之后,电影的制作人们非常烦恼,烦恼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让她从电视里边出来,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个想法出来。你可以先试着读一下原著,就知道贞子在书与电影之间不同的地方。我自己也觉得贞子这个形象的成功多亏了影视人的创作,这应该就是电影的力量,把原著里贞子的形象变得更有影响力。”

作为小说家,铃木光司说这是个很孤独的职业,所以他非常喜欢人,喜欢跟人交流、沟通,而且他的酒量很不错,喜欢和导演、制片人、编剧围在中华料理店的圆桌上,边喝点小酒边讨论电影,“大家面对面去聊、去沟通,我很喜欢那个气氛:通过跟人沟通交流,我会发现很多新的事物,发现一个新的着陆点。”

而对于将其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铃木光司说自己允许编剧做改变,但是前提是“你改得要比原著好看”。而在铃木光司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创作,在创作时打破固有的概念是最重要的,而这也是创作最为有趣的地方:“比如现在中国的读者想看这样的故事,如果你按照他这个趣味去做一个作品,估计不可能影响三四十年这么久远,你必须要破坏他们的概念,你必须要写出来比大家想得更高的东西,打破固有的概念的话,好的创作者要有这种打破的能力。”

20年前曾被外国人误以为是成龙

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是铃木光司对中国颇有好感,北京的蓝天也被他视为一种美好的“迎接”:“感觉北京的蓝天都是在欢迎我。”而高兴之余,他还讲了段自己曾经被外国人误以为是中国明星成龙的故事,“你们觉得我像(成龙)吗?”

铃木光司回忆说自己20年前曾骑摩托横跨美国大陆,“从洛杉矶一直到迈阿密。我到佛罗里达的时候正好赶上他们有音乐会,我穿着一个短袖的背心和短裤在那儿跟着跳舞,吉他手突然间停下来,聚光灯打到我这个地方,吉他手指着我说‘成龙就在我们现场’,然后所有的观众全都跑到我这边来,要跟我照相,借着这个机会我就当了一次成龙,我是伪造的成龙。”

推荐女儿参与和中国的合作

铃木光司强调“打破的能力”,而这次他女儿古谷美里和中国的合作,绝对是一次“打破的合作”,《超能者》由中日两国作者创作,在中日两国同步问世,这是中日两国作者首度联手同步打造的一部同一主题、同一主线的类型小说。磨铁图书《超好看》主编杨伟佳介绍,在三年时间里,中日双方出版人和作者往返中日共达7次,累计180小时的电话会议,共有1076封邮件往来。经过这样充分的沟通,中日双方作者故事得到了很好的衔接,最终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杨伟佳介绍说,2014年初他们到东京出差访问日本著名出版社Discover21,恰逢美国大片《X战警:逆转未来》上映,中日两家出版社同仁,都是科幻悬疑小说的骨灰级爱好者,却遗憾地发现中日两国之间,具备大制作大场面、超能力东方科幻作品极少,在深入的交流之中,发现彼此都有策划一本超能力东方科幻小说的想法,于是一拍即合,双方决定共同打造一部《超能者》小说作品。杨伟佳说:“怀着这个初衷,我们决意打破国际版权合作之中惯有的版权引进翻译出版模式,进行一次更加深度的合作。中日双方选定‘超能者’的主题,各自挑选一位想象力惊人、笔力超群的作者,共同完成这一挑战。”

据悉,Discover21挑选了4位候选人,最后选定了古谷美里,因为古谷美里大学在法国度过,主修专业是哲学,这给了她极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其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也深受父亲铃木光司先生的真传。中方作者是秋风清,创作小说至今已有十年之久,其早期作品《梦幻王朝》和《真理世界》广受读者好评,是一位很有想象力和文字功底的作家,也是多部影视作品的编剧。“2014年11月17日,日本出版人干场弓子女士和当时的日本作者来到北京,与磨铁CEO沈浩波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双方出版人和作者之间的首次会晤。在此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双方出版人和作者往返中日共达7次,累计180小时的电话会议,共有1076封邮件往来。经过这样充分的沟通,才使我们双方作者故事得到了很好的衔接,《超能者》这部图书最终也将于近日出版,通过这一次的试水,我们想摸索出中日文化合作中的全新模式。”

古谷美里介绍说,自己加盟这次中日合作写作计划,还是父亲推荐的,当时她的孩子刚出生三个月,自己原本担心接受这个挑战会压力大,但是又觉得挑战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于是就接受了这个邀请,而说起“子承父业”,古谷美里笑说其实自己从小就想着不要跟父亲走一样的道路,“可是,没想到不管我自己做了其他什么事情,最后还是和父亲走同样的路,都喜欢写作,我还是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

不过,古谷美里说自己还是想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东西,因此,这部《超能者》和父亲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而在女儿创作期间,铃木光司也和女儿在故事发展、情节设置方面有过共同探讨,铃木光司对女儿的写作能力很满意,对其想象力更是大加赞赏。

将与中国作家共同创作新作品

《超能者》分为两部,中国的秋风清写下部,古谷美里写上部,再根据中日读者阅读习惯进行修改,如何能够同时“取悦”中日读者,显然是这次合作的最大难题,因为中日两国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并不相同,例如秋风清写的下部就要求增加很多心理描写,以至于他那时研读了很多村上春树的作品,不过这次合作,也让双方都感到新鲜有趣,也因此,铃木光司也欣然答应加入到今后的创作计划中,将与一位中国顶级文学作家来共同延续《超能者》的模式,进行一次全新的创作。

而对于未来和中国的合作,铃木光司也充满信心,他甚至笑说自己会快速完成作品,“我感觉中国现在做什么都速度快,所以我也不能太慢,我写作速度很快,不过比起年轻时三个月就可以写出《午夜凶铃》第一部的速度,还是慢了很多。”

铃木光司说他期待中日文化的融合,“两样不同的东西发生化学反应后都会产生新的效应,中日联合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要完成这样一个作品,必须深入地讨论,也就是说中日原创者必须首先要做朋友,关系要搞好,互相理解的过程是互相成长的过程,大家都成长了之后,这个作品自然而然是很好的、大家都满意的作品。”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本报记者 张嘉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