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举办了《斗蟋小史》的新书分享会,该书作者白峰、收藏家马未都、出版家汪家明现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他们与王世襄先生交往的细节。
白峰撰写《斗蟋小史》的起源,始于二十年前他与王世襄先生相识,他称自己从小喜欢蟋蟀,与王世襄先生相识后,因为都是爱玩之人,所以就请教了很多关于蟋蟀的事情。“一度我曾经提了一个建议,请王世襄先生出一个媒体版或者点评本,对蟋蟀当中诸多的疑难进行一次解读。王世襄先生当时正忙着编《明代格经》,他说自己要干的活挺多的,蟋蟀玩的时间短,也不能解读其中的一些奥秘以及一些问题。他说你这么喜欢这个,你不妨写一个书。”最近几年,白峰先是与柏良先生合编了《中华蛩家斗蟋精要》,又遵王世襄先生生前所嘱,完成《蟋蟀古谱评注》,再著《解读蟋蟀》,直至这部《斗蟋小史》。“我去王世襄先生家,他家炉子旁边一圈全是秋虫。”马未都称,自己每年都养秋虫,现在办公室就有两个大蝈蝈,叫得非常好听,“现在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听不到自然之声,对于声音的感受变得非常迟钝。而冬怀鸣虫,就是因为古人要倾听自然之声。”
《斗蟋小史》通过文本比较的方法,大致厘清了宋代蟋蟀谱的面貌;对于早期史料匮乏期,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基本厘定了斗蟋活动的起始上限,对明清以来的斗蟋情况则运用大量史料梳理出流布情况和脉络,并解读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史的情况,同时也对中国历代气候变迁提供了一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