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杨云:大部分人看不清楚回报的时候很难真正去下决心

2017-11-23 08:10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杨云:大部分人看不清楚回报的时候很难真正去下决心

答题者:杨云

提问者:木子吉

时 间:2017年11月

手 记:

京城阵风七八级的那天,在中间影院的小广场,杨云裹着外套出来迎我。从美术馆到影院到小剧场,跟着她七拐八拐,每个建筑之间相连的通道她都熟得很,脚不停歇地介绍:十分钟胶片体验区为什么设置的,剧场的椅子增加了腰靠和颈靠的设计坐着怎么舒服,舞台的天花顶不够高灯该如何打……间或看到有问题的地方不停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各种嘱咐,“你去看看,那边的门,快递进不来”、“一会儿排练完,把地胶想着撤了”……

她把自己年轻任性时的那段称为“各种作”,因为向往三毛的个性,高中时想方设法去人艺采访过年轻时的任鸣;因为仗义执言,她被迫从国营单位辞职离开每天出汗睡觉就满足的纯粹的工厂生活;因为不喜欢能挣得盆满钵满的房地产,她跑到稻城去支教一年……

她说话大大咧咧的。“我最讨厌虚伪,特烦装。现在好多了,不喜欢的人因为要合作也能嘻嘻哈哈,以前全写在脸上。”“其实我希望多说说剧场和演出,少提个人,我也没说的那么好。”临走,因为头天在室外开现场会在外面站了一下午、神经炎犯了而腿疼的她,套着一条厚绒裤送我到大门口。

杨云 北京中间艺术区总经理。作为出品人和监制,推动了中间剧场这几年出品或制作了《梵高自传》《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飞向天空的人》《毒》《呼吸》《局外人》《白兔子红兔子》《我要飞,去月球》等多部口碑佳作的上演,无论是自制剧、儿童剧还是引进剧,在北京戏剧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很多观众都说“中间出品必属佳作”。同时,中间剧场和中间影院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和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放映合作方,以及在推动国产纪录片和艺术电影方面的努力,吸纳了一批泛戏剧爱好者,使中间艺术区成为北京跨界艺术体验的场所。

1/ 你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们影院后边有一个后门,我的家穿过去就是。那道门就跟一道屏障似的,一刷卡,走过那道门就马上会调整进工作状态,看到什么都得管一下,包括观众问个路什么的都要伸手去管一下。但是出了那道门,马上进入生活状态,自己会把绷着的那根弦松下来。在状态上是这样,但是在时间上是模糊的,我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之说,会跟着演出走,比如晚上有彩排,周末有演出我基本都会过来。包括每天晚上睡前都会在群里(会员)和大家交流看戏的感觉。

(问:这么事无巨细,包括刚才看见快递进不来也要过问一下?)

可能是性格原因,我是巨蟹座,本身是特居家的一个星座(笑)。我还是觉得我们做剧场的其实是一个服务行业,不管是经营剧场还是影院,我一直觉得是场地运营,我们的服务对象不光是观众,还有演出商,还有合作方,要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这个剧场的服务是专业的,人家才会再跟你合作。就像中国儿艺的老师曾特别直白地告诉我:“剧场条件你们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你们团队的服务和态度是最好。”所以自2015年后中国儿艺每年都送两部戏过来。

2/ 你们剧场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在杏石口路),过去三年,对你来说是怎样突破的?

刚开始好的戏剧项目不愿意来,我们就做古典乐和现代舞这些相对便宜但是质量有保证的演出,基本就是五十/八十票价面向社区和西边的居民,去做很多的艺术普及,为了让剧场热起来。

后来把儿童剧作为一个突破口,就是觉得家长可能不会对距离特别敏感,对她们来说,更敏感的是这个剧好不好、停车方便不方便、周围配套怎么样……所以我们第一个引进的剧就是美国的儿童剧。2015年的时候中国儿艺过来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积累了一批儿童剧的观众。2016年又买了三部国外儿童剧,2017年开始和国外的团队一起做儿童剧。三年下来儿童剧已经是“中间”的一个特色。

3/ 你怎么接触到并从事做剧场的?

我原来是做地产的,开始做了一些项目策划,我自己其实并不喜欢那个行业,当时就觉得收入挺高的,就做着吧。

我小时候喜欢看书看戏,高中毕业时候还给人艺写过信,尝试去考过专业院校,但是当时就觉得离我的生活挺远的,是娱乐圈,就没坚持。一直喜欢看戏是真的,我上学的时候还写过剧本排过话剧,所有文青干过的事我都干过,这个就像是心里的一个种子。

我不喜欢房地产行业,2007年我辞职去高原(稻城)教了一年书,然后回来认识了黄晓华(中间项目的老板),他很低调,也很儒雅,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商。2007年正好有个机会他拿了这块地,做了创业产业立项,因为西边比较缺文化的场所。当时我听了就觉得跟以前的(开发项目)不一样,有点意思,于是过来做营销。

当时对于做文化只是个方向,我从先期的艺术家工作室看到苗头,于是就加入进来。老板原来更多接触的是古典音乐和当代艺术,我推荐他去看话剧,也跟他交流一些艺术电影的观点。我以前经常想,要是这里有个艺术电影院多好啊,没想到老板很支持,就真的实现了(笑),影院的位置原来是个会所,刚才我们看的那个一号厅是泳池改造的。这些都是学建筑出身的老板亲自抓的设计。

4/ 你觉得文化追求对于地产营销之外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中间”这是个案,因为我老板比较清楚文化对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时代的影响有多深,他跟我交流的就是要用文化去改变更多人内在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进剧场进美术馆,去消费文化。他觉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捐一笔钱建希望小学很立竿见影,做文化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我们都不在了也看不到成果,但它会影响到一代人。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这也是我为啥拒绝猎头百万年薪、返回头来死心塌地做文化这件苦行僧的事的原因:一个是我自己愿意干,一个是我跟他有一个价值观的统一,这很难得。

这一两年好像是很多地产商看到了文化之于地产的一个附加值,纷纷要在项目里加入文化符号。公允地说,我们在做的时候是真没考虑那么多,没有想过会回报什么,所有后来的回报我觉得都是在不经意之间。这需要投资人和决策者没有那么多急功近利的想法,这个很难。大部分人看不清楚回报的时候很难去真正下决心。

但是任何一个开发商做文化都是要鼓励的,总比不做要强。

5/ 当初做剧场,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

最早的时候是觉得投资人建了一个这么好的地方,有这么好的硬件,早期投入的资金也是有的,却因为位置偏吸引不到好的演出。后来团队很努力地引进了好的演出,又没有观众,票卖不出去,特崩溃,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四百多人的剧场卖了十几张票的时候怎么办,那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后来我跟大家说,我们做戏剧的第一天就得做好这个准备,只有一个观众也要把演出做好、服务做好。

后来包括受到政府的很多支持,海淀的文化设施相对少,但是对文化的投入不少,每年都有两个演出季补贴演出。去年海淀文委的演出季开始评级,质量好的演出才补贴,而且开始针对观众个人补贴,这些(政策)都是通过像我们这样的机构从市场真正做演出的角度给到建议,去推动和影响的。而我们通过这些惠民的政策,慢慢去吸引和培养自己的观众。我觉得这种民营文化机构和政府文化部门相互影响的案例很难得。

现在观众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个难点,但是没有那么难了,我觉得这个也不能着急,慢慢来,做剧场本身就是一个深耕细作的过程。

6/ 保持艺术片水准是剧场的一大特点,在引进的项目和盈利模式上怎么调和?

接受什么排斥什么,怎么去平衡艺术水准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起步阶段是最难的,投资人看不到一个剧场盈利的希望在哪里就会有很多质疑,这个我能理解,但这也是很折磨人的一个过程,包括早期有些股东团队的领导有不同意见,这是互相理解和互相影响的过程,需要去做很多平衡和解释工作,慢慢现在(这种事)越来越少、越来越好。

我能够保证七成(剧目)是主观上要演的,另外三成就是纯粹挣钱的场租项目,但是想要挣钱就需要在市场开发上做更多的工作。团队的小伙伴可能有不理解的时候,需要我更多地去做一些工作。在这个园区里面我更重要的是做好后勤保障、管理的保障,没有这些,再好的项目也很难把它做好,比方说观众来了你服务不好,好的演出团队来了服务跟不上,最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剧场。

7/ 获得过英美戏剧最高奖奥利佛奖及托尼奖的《女王召见》《人鼠之间》《哈姆雷特》等在内的几十部NT Live作品能够被引进,并把中间艺术区作为常设的一个放映点,这个过程是如何推动的?令你最自豪的是什么?

我喜欢的戏有很多,每个都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最自豪的是《飞向天空的人》,特别小众,非常先锋,2015年乌镇戏剧节开幕的戏。我个人觉得,电影也好戏剧也好,一定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才可以传承下去,不被时代淘汰。所以我特别喜欢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任逍遥》包括《山河故人》,都是在记录。《飞向天空的人》没有一句台词,演员从后台走进盒子,定格,一个一个场景,像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个个行走的画面,记录最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李建军导演一直在做这种尝试,他每一个作品都很艰难,从孵化到呈献,一直在坚持,我们也很愿意支持他。所以能跟他一起把这部剧呈现出来感觉很有成就感。

NT系列,最早英国的一个基金会引进来,租了MoMa的地方内部放映,我们总监满顶去看了回来说太牛了,后来2013年首都剧场邀请展有一部NT的《弗兰肯斯坦》,我当时还在哺乳,犹豫到最后一刻还是去了,看完也觉得太牛了,回来跟我们总监商量,咱能不能成批量地放映?后来奥哲维公司跟英国国家剧院谈下了中国区的版权代理,我们就成为一个放映场地。

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转折,很多专业的观众知道“中间”是因为NT Live。三年里我们的每一次特殊放映都会有导赏,导赏是提升自己,也是跟观众交流的过程,上周我导赏时还跟观众提到了抵制盗版,每次都会有想要沟通的话题,大家也会通过介绍觉得“中间”的好戏越来越多。

8/ 作为剧场的大家长,身边都是一群年轻人,你怎么看90后?

我这里最小的有97的,我觉得他们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我不是特别赞同每一代人贴上特别明显的标签。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长处短处,我特别希望的是我老了还能跟年轻人交流,能够不跟时代脱节,这个很重要。

其实在某些方面我挺懒的,比方不爱看B站,不太会去研究那些。我希望价值观和他们有共性,有时候跟他们讲起我的成长环境,那时文化和思想都野生得多,吸取的营养更多,还是带着些得意的。他们这一代可能更标准,更现代,但是包容性差。有时候我挺羡慕他们,怕被他们嫌弃和淘汰,但也不妄自菲薄自己的状态。

9/ 你喜欢的作者和书籍有什么?

我喜欢看描述个人成长的小说,比如《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这类的,看别人成长过程中的经历,跟着时代成长和变化。不同的年龄看会有不同的感悟。我有一段时间每年都要看一遍《穆斯林的葬礼》,最早特别喜欢新月,后来对韩子奇更感兴趣,这种感觉很奇妙。上世纪80年代的华裔作家包柏漪的《春月》我也特别喜欢,大户人家的女孩春月经历成长、结婚、丈夫死,又经历解放将近一个世纪各个时代的故事,但是她一直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印象最深的是她小时候家里的丫鬟死她跟她爷爷说,“爷爷,我的心好疼啊。”她爷爷说,“孩子,你还有心啊,我都没心了。”那时候不理解,现在就理解了。包括《白鹿原》以前看不懂,回头再看才懂。

1989年前我开始喜欢看韩剧,看韩剧能让你忘掉烦恼,韩剧的故事都带有一定的童话色彩,也能看到很多人性的东西、很纯真的东西。就像我当年喜欢《小王子》,2003年它还没有那么红的时候,在万科我坚持用这个成人哲理童话去做一个项目的推广。我觉得它就是能够让你回到本真的状态并坚持你的本真状态。

10/ 你推崇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现在就挺好的,花钱不会局促,喜欢旅行就去旅行。我没有刻意的态度,就是跟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平平淡淡地生活,生活里有人陪伴。

11/ 你参与家庭教育多吗?对女儿的期望是什么?

女儿跟我感情很好,比如说我会帮她写作业,我觉得干吗老去干重复的事。我就希望她做一个懂得为别人鼓掌的人,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要会体谅别人。

要孩子之前跟我老公说好,你管琴棋书画,我负责吃喝拉撒,我老公是学霸。我以前觉得爱情高于一切,然后在爱情里各种作。后来累了,不想作了,认识我老公了,理工男,他特理性,我特感性,跟他在一起特别舒服。他是理工男里的文艺青年,也喜欢看电影看话剧,他看东西比我有高度,比我深。我还经常请他帮我把关。

12/ 你认为家庭最完美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能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虚伪地活着。我特别讨厌虚伪的人和事。以前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现在我不在意了,我觉得我做好我自己就够了。

我以前觉得轰轰烈烈的,身边的朋友都爱你是幸福,现在觉得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感觉,也明白姜育恒唱“平平淡淡才是真”。以前特别不理解,觉得要色彩浓烈特别丰富,要不白活了。现在觉得每天最好什么意外都别发生,无惊无险又到三点,这是最大的幸福。

13/ 你自认为是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身边的朋友不爽了都会影响到我,心比较重吧。我的精力有限,会屏蔽掉一些角色。家庭主妇和公司的leader,这两个做好了就行了,比如以前喜欢跟好朋友聊天,现在没那么多时间关心身边的朋友了。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取舍,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取舍。

14/ 平时会投资吗?

没有,我就没有(一字一顿地说)这脑子,跟我一拨儿在房地产圈里混的都发财了。我完全没有这个头脑,我有太多这样的机会,而且很便利,我从来没有用过。包括买房子,老板给了折扣但是我当时不想买房,我就没要。我觉得我不能靠这个挣钱。在我的概念里,我觉得老板给你这个优惠是认可你的能力,不是让你炒房,我不能拿老板的信任去挣钱。我就觉得我挣得够生活了,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15/ 你最看重朋友的品质是什么?

最起码的是价值观一致。比方说有些电影三观不正,我就跟我们影院经理说,“咱能不能争点气不排这个片。”这个也许会有点任性,但因为他宣扬的价值观是我不喜欢的,在我的话语权体系里我就要做到不让他影响更多人,在这些地方我是一个眼睛里不太揉沙子的人。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