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匠人图志】京剧荀派名家孙毓敏:人在艺在 人亡艺失
2017-11-21 14:30 千龙网

今年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建院65周年。近80岁的荀派艺术家孙毓敏,是北戏的名誉院长,自从2005年退休,她还经常在北戏的办公室里忙于各种事务,教授荀派艺术、接待媒体等等。

IMG_1972.jpg-1200
京剧名家孙毓敏现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曾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奖项。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2246.jpg-1200
至今孙毓敏已经写了《我这两辈子》《孙毓敏谈艺录》等17本书。2016年,孙毓敏加入了中国作协。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2181.jpg-1200
京剧名家孙毓敏正在指导弟子罗娟表演。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戏曲教育

教戏就像蒸馒头

孙毓敏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大镜子,正对着她的办公桌,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自己。“对着镜子可以自我反省。一般人都是眼高手低,看着明白做不出来。”对着镜子不仅是纠正自己的表演动作,也要把学生弟子带到办公室里,对着镜子一点点“抠”细节。

“作为老师得善于鼓励。只要学生演就是传承,质量不够,我就得纠正。”直到今年3月,青海省演艺集团青年京剧演员吴琼拜师孙毓敏,她已经收了96个入室弟子。对于遍布大江南北的徒弟,孙毓敏有两步招儿,一步是改编折子戏,一步是排演全本戏。“先演折子戏,控制在一个钟头之内。多有上台的机会,用折子戏演红了,打下基础站住主演的地位,再演整全本大戏,这就能落在实处。”

“作为老师不能老揉面,揉面就是教的过程,发面就是提炼的过程,最后得把馒头做成搁在桌上,我才算完成任务。”前些日子孙毓敏刚给吴琼说了一出《勘玉钏》,把演出资料、曲谱都交给她。剧团的导演相当于教练,帮助演员完成好各自的角色,再由整个剧组合成完成一整出大戏。

将近响排的阶段,孙毓敏还要赶到现场给学生“抠”戏,眼神、动作、表情、位置,各个细节拿捏的分寸。“我带着纸笔,写上几十条的修改意见。哪个环节不对,全体排完戏要总结不足再排练纠正,最后正式演出。”就这样,每年只要有弟子排全本戏,需要指导的,孙毓敏都不辞辛劳的赶到现场。

北戏的老师罗娟跟着孙毓敏学戏就有十来年了,正式拜师已经三年。她眼中的老师孙毓敏很善于总结,连拍照都提出“四微”——微侧身、微提气、微笑、微瞪眼。尽管孙毓敏上课时很严厉,平时却很有生活趣味,哪有好吃的都跟她们分享。

IMG_2232.jpg-1200
在四大名旦中,以孙毓敏为代表的荀派弟子率先提出了“荀学”的概念。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2012.jpg-1200
由荀派弟子、再传弟子集体撰写、整理、编辑、出版《荀学理论初探》。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2020.jpg-1200
《荀学理论初探之二——纪念京剧大师荀慧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荀派传承

建构“荀学”理论

孙毓敏以荀慧生传人、荀派表演艺术家的责任奔波于全国,每年应邀参加的讲座、比赛等各种宣传荀派艺术的活动。“当年荀先生教我排演《荀灌娘》,荀先生给我当马童,手把手地教我,让我的脚蹬在荀先生的腿上的照片依然保留着。”孙毓敏很感恩老师的倾囊相授,“荀先生对我并不严厉,有一次酒后还把所有‘窍门’都传授给我了。”

1953年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荀慧生剧团,被选为继承流派的学生,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我对荀派最忠心。” 2015年,纪念荀慧生大师诞辰115周年荀派剧目演唱会都是孙毓敏筹划的,还把荀派的人马组织起来,致力建构“荀学”理论,编纂了《荀学理论初探》《荀学理论初探之二》,其中包含了荀派艺术传承人和荀派艺术继承人,一字之差,两代精英。

善于提炼和总结的孙毓敏把荀派艺术归纳为“三化”和“三感”,生活化、个性化、趣味化,与之对应的是时代感、真实感、幽默感。“无论古代戏、现代戏都是演给现代人看,喜怒哀乐的感情都是一样的,要做出现代人能接受的表演。就会程式化不会表演,没有可看性等于失败。”她还建议北戏原创剧目《少年马连良》应该更加生活化。

在继承京剧流派时,要拿捏好分寸感,“我当时19岁要学荀先生60岁的样子,还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是必然的。继承就是不歪曲风格,一个手势是歪过来,还是贴着脸,都要做到精准到位。”

IMG_2125.jpg-1200
从上世纪80年代迄今,京剧荀派名家孙毓敏已正式收徒96人。图为孙毓敏和徒弟罗娟。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2264.jpg-1200
年近80岁的荀派艺术家孙毓敏,是北戏的名誉院长。图为孙毓敏在北戏办公室里收藏的书籍。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演出市场

呼吁给予剧团演出补助

“演出票价太高!”直人快语的孙毓敏呼吁政府应该干涉演出票价,建议给予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配套的政策补助。“给剧团定量,每年完成100场以上演出,下乡一场补两万。”

在欧洲考察演出市场时,孙毓敏感慨欧洲人的收入水平和票价的对等关系,“国内退休人员的工资一般每月3000至4000元,如果买1280的票只能买3张。欧洲的票价是7欧,平均工资是3000欧至4000欧,一月工资可以买600多张票。得根据中国的国情给演出票定价,让群众有享受公共利益的权利。”

戏曲里唱不尽的是传统美德,得让观众走进剧场看得起戏,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要做中小剧团演得起,普通百姓也看得起,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好戏。”孙毓敏认为剧场的运营模式得符合中国国情,剧团多演一场政府补助一场,这样演员的收入也提高了。“演员是高智商强劳力,要保护剧团、保护演员,就是保护传统艺术。人在艺在,人亡艺失。”(记者:纪敬)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