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俄罗斯画家“定格”老北京

2017-11-18 14:14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70年后首展 请您辨认这4幅“佚名”画的创作地点

颐和园一角,一簇簇白色花朵盛放;一座红柱绿瓦小亭,背靠苍苍山脉;香山中,一抹树荫恰好将石狮子笼罩……

一幅幅古建画作,唤起很多老北京珍藏在心中的美丽记忆。

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画家辟谷列维奇用彩色画笔“定格”的老北京,昨天,鲁迅博物馆展出了22幅“有色彩的老照片”,这是这些画作近七十年来的首展。其中,有4幅画作描绘的地点尚未被认出,工作人员将其命名为“佚名”。

“有色彩的老照片”共60余幅

俄罗斯画家辟谷列维奇的古建筑绘画写生作品被称为“有色彩的老照片”。20世纪初,他随白俄流亡侨民队伍从黑龙江边境迁入中国。1936年至1948年,北平都市规划局聘请他运用俄罗斯绘画技法,创作了60余幅北京市区及郊区的古迹、古建筑写生作品。这些作品尺幅统一,长约80厘米,高约90厘米。“画哪儿当时并没有具体规定,而是根据画家的意愿决定,所以大部分画面描绘了比较有名的古建,角度、色彩都很美。”鲁迅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

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些真实记录了北京古建筑风貌的作品归入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1949年前,21件作品运往南京参加展览,从此再未归乡,这批作品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现存放于台湾华岗艺术博物馆。目前,仅39件作品还藏于中国文研院。

“这些画作的木框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配的,展出前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有些画框上还留有纸质标签,上面还写着‘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等字样。”中国文研院工作人员李园霖说。

鲁博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岁月的沉积,这些作品所蕴藏着的历史文化信息越发珍贵。它们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而且可以结合历史文献进行研究,达到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目的。”

对照老画“挑刺儿”遗存修缮

“七八十年前的老北京什么样,我们大多是通过黑白照片了解。而这一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彩色的,让观众可以更客观、直接地看到北京的过去。”李园霖说,中国文研院同步展开了对画中记录古迹和古建的查证工作,弥补了部分历史资料的缺失。

“每一幅画,我们都希望找到当时的绘画地。” 李园霖介绍,“因为历史久远,有些古建已经消失,找寻起来就需要翻阅大量当年资料。”

展厅中,《法海寺一小塔》所展示的景象,已被一场风雨损毁掉。但工作人员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资料中找到了一幅黑白照片,印证了画中场景。梁林如此描述这座小塔:“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上面却顶着一座喇嘛式的塔,一个缩小的北海白塔。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国建筑中所常见的”。

探访过程中,李园霖和同事们还发现了一些老画与现实不符的场景。比如一幅《八大处香界寺》画面中,一座石碑,朝外的一侧写着“敬佛”两字。“现在这一面朝里了。”李园霖翻开手机相册,比对着画作,“但这到底是当年画错了,还是后来修缮时没有按原状复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幅“佚名”尚未认出创作地

展出的油画中有4幅尚未辨认出具体位置,工作人员将其命名为“佚名”。

鲁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观众可以从画中解读历史的变迁,通过作品认识北京的历史,发现古都北京的美,同时也希望观众帮助我们一起找到4幅画作的创作位置。”

新闻内存

老画作历经7年修复

展出前,这些已七八十岁“高龄”的老画也身染“沉疴”——因老化、污染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作品甚至长了霉菌,裂开了长短不一的口子。

“修复大约进行了7年,分3批将26幅油画类修完。” 李园霖介绍,每一幅画修复前都会进行科学的体检,比如通过照射紫外线判断出这批画从创作完就再也没有动过。

修复过程中,每幅画都经历了“真空舱”,杀菌去霉,杀死虫卵。补色的颜料都不是普通涂料,而是一种可逆材料。“未来有需要时,可以轻松除去修补痕迹。”李园霖说。

剩余尚未修复的均为纸面粉笔画。由于当年材质等因素,有些画已经到了一碰会掉渣儿的状态,不能轻易搬动。李园霖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最稳妥的修缮方案进行保护。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作者:刘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