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提炼中华文化内核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10月,中国外文局对全球22个主要经济体发起调查,长城、武术、熊猫、中医药和美食等中国文化元素位居前列,经典国学、书法绘画、文化典籍等名列其后;每4名海外受访者中有1个人认为中国产品是他们眼中突出的中国文化元素。另一项2017年5月针对“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被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文化新元素折射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生活新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所形成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明显的两层结构——呈现层和内核层。“目前国外受众有一定认知的中国文化元素都在呈现层,涉及教育、艺术、习俗、科技、建筑、服饰、美食等,它们是显性的、直观的、粗浅的。其中有些已经显现出具体的世界化的路径,如中华武术、中国园林、中华美食等,大部分已广泛开展多年。可以说,呈现层的中国文化已经具备一定的国家级软实力。”
中国文化内核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可能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潜在优势,而这也是目前的难点所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核层的中国文化,起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内容和治国理政智慧两个类别,这些内容的整理、提炼和转化还远远不能满足面向全球的战略需求。它是隐性的、深层次的、决定性的,没有具体的媒介可以依附,最终转化成软实力需要遵循‘跨文化知识管理’的模式,追求中华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再生、教育与应用,作用时间可能比较漫长。”罗军说。
在罗军看来,要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把中国文化内核层内容提炼出来。目前世界其他语种关于中华文化核心的概念,均源于传教士用拉丁文转化。因为语言的隔阂,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中会出现“自说自话”“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的现象。比如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本土语言中没有“仁”“孝”“天下”等准确的对等词,导致与之相关的中华思想无法得以表述。新时代,要超越文化边界,克服语言障碍,把这些属于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传播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