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京味伦理剧仍未过时

2017-11-03 08:18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京味伦理剧仍未过时

以浓郁的京味、精湛的表演、质朴感人的故事见长的电视剧《情满四合院》一经播出就俘获了老中青几代观众的心,取得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浓郁的京味儿会被观众排斥吗?正能量爆棚的伦理剧与市场会不会格格不入?关于北京的故事未来该怎么讲?日前,专家围绕《情满四合院》创作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研讨。

简单惯性的市场分析出不了好作品

刘家成(《情满四合院》导演)

《情满四合院》在今天取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让我特别欣慰。回想整个创作历程有很多艰辛和困惑,这部剧是从2009年开始我跟编剧王之理老师筹划的,开始就想塑造北京胡同里的小人物傻柱,一个嘴欠心善、内存大爱的人物,以及由他勾连起来的四合院里最朴实的老老少少的生活,从而表现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变迁与人情冷暖,特别是展现改革开放以后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剧本打磨历时3年,寻找投资用了2年,很多波折主要是来自对剧本的一些质疑,比如“你们这个戏太传统,不是市场流行的”,但怀揣着我对自己职责的一种敬畏,我们当时和投资方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这部戏不以赚钱为目的,我还是希望作品保留本色,表达向善向上的主题。此后,我们有幸与艺照天下(北京)影视传媒公司合作,得到了投资方的认同和理解,这才有了如今的作品。

2010年10月开机后,我们面对的质疑声音更大:一是说没有流量明星,男女主应该更为年轻化;二是关于京味文化,很多人觉得北京台词应该尽量减少,北京场景也应该有删减。作为制片人和导演,我当时压力非常大,到底怎么选择?如果我们丢掉这些东西,丢掉京味语言,我们这个戏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场景从四合院搬进公寓,搬进别墅,故事还能不能成立?如果我换用流量小生来演傻柱,那他还是不是傻柱?我觉得一部剧在对市场负责的同时也应该为作品负责。我特别赞赏当时北京人艺的一个创作主旨,他们提出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整体的艺术创作,我觉得这同样适合于我们这部剧。我认为盲目的跟风和简单的惯性的市场分析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傻柱不“傻” 秦淮茹不是刘惠芳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庭伦理剧自身的发展演变看,虽然身为荧屏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类型剧,但其与都市情感剧的发展呈现出此起彼伏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是家庭伦理剧的黄金期,新世纪10年这种类型创作逐渐被都市情感剧所取代。虽然有《父母爱情》、《老大的幸福》等优秀作品问世,但热播程度不如表现80后、90后都市年轻人婚恋故事的《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小别离》等。这种状况,我们说是社会变迁、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类型剧做出的相应调整和受众区位变化的一种反应,总体来看近年来的家庭伦理剧都无法和当年的《篱笆·女人和狗》、《金婚》等一系列作品相媲美,但《情满四合院》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它朴实自然的叙事风格与佳作《一年又一年》等一脉相承,作品延续了宝贵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体现出深厚的平民意识与人文情怀。

作品中傻柱善良仁义情深义重,但他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好人”,他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力量,与损人利己、狡诈风流的许大茂恰成对比,四合院的善恶对比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其他院中人物虽然都有一些毛病,但都是好人的“小毛病”,作品对社会转型区当中私欲膨胀、人性丑恶进行了生动的挖掘和表现。傻柱和许大茂的斗法贯穿作品始终,善恶交锋看似平常,其实是阳光与阴暗的角力,尤其是接近尾声的时候,许大茂抵押父母的房产,气死了同样精于算计的父亲,自己几乎沦为乞丐,其命运结局明显带有教化与训诫的意味,这也是家庭伦理剧一以贯之的审美准则和价值判断。

本剧真情本位的价值立场也是家庭伦理剧一直以来的一种坚守,在这部剧中集中表现在傻柱的情感选择上,是和秦淮茹相濡以沫还是与娄晓娥重续前缘,作品在这儿比较高明的是把这个剧情境当中涉及的事件设置得非常精巧,人物关系错综微妙,傻柱和娄晓娥是有真感情的,还有亲生儿子何晓,这样就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而秦淮茹不是传统苦情戏当中的懦弱女子,也不是模式化套路化的圣母或者是盖亚地母形象的一种变体,她有着在苦难生活当中锻炼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民间智慧,也非常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我觉得在女性意识方面,秦淮茹和以前的刘惠芳是很不一样的,刘惠芳是好人老倒霉,就是苦情戏的那种,但秦淮茹这个形象是有着超越性的。

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推崇人的精神,作品充分肯定婚姻伦理中的情感本体地位,主张夫妻之间情意并重的情感态度,强调爱情的美好与婚姻的神圣,主张互以对方为重,张扬道德与责任意识,追求家庭和谐。傻柱和秦淮茹之间就是这样,娄晓娥后来由衷地感叹傻柱为什么没法和秦淮茹分开,也叹服了秦淮茹这种善良和宽容,这样的话作品就通过审美情感的判断完成了对今天利益本位的反思和超越,并超越了一般家庭伦理剧局限在家庭亲情比较小的格局的表现上,而是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超越小家的大爱大孝。

熟人社会重好坏轻是非

“新北京”形象略薄弱

尹鸿(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情满四合院》是在今天难得一见的老北京故事,在距离影片结束的上世纪90年代已有20多年的现在,这部作品有了向历史文化遗产致敬的意味。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它呈现了一个在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描绘的熟人社会。中国人的生活是以己为中心的,但这个自我又是不能脱离周遭各种关系的自我,而四合院就是熟人社会的最好例证。每个人都是与别人相关的,你做好事坏事,别人看着你,你的一言一行不仅关涉自己还关系到熟人的情意,它是一种网状的生活状态。这里面,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在这张人际大网中脱离不开。而费孝通先生讲的西方社会则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彼此没有关系,而四合院的熟人社会则是一种“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熟人关系,一个个家庭互相帮扶从而形成里面的戏剧性。中国人重人伦、重交情,当然在利益面前也会勾心斗角,但有了利益又不能明说,要大家彼此让一点来达成和谐,当遇到好人的时候就“让”成了,但遇到不好的人就“让”不成。剧中的许大茂就奉行的是另一套完全利己化的原则,而不是追求众人心中的模糊公约数,他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成为了伦理异己。

一个好玩的地方在于,在熟人社会,在这个故事中,你会发现是非变得次要了,而好坏才是标准。比如傻柱拿了公家的食物,这在西方的陌生人社会是无法容忍的事情,是违法的事,但我们觉得他是个好人,他拿东西的目的也是为了爱人和孩子,就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原谅的,甚至不影响他仍然是一个好人。这种价值观其实在生活当中一直是存在的,也特别容易被我们所接受。而许大茂呢,由于他是个“坏”人,所以被小孩子偷了鸡,也不被同情,像是罪有应得。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观,好坏与是非有时候是有所隔离的,在判断一个事情的时候,是非往往不如道德上的好坏来得重要。这就是熟人社会的一套价值观体系。我觉得这点蛮有意思,这个作品在今天还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让走过来的“老北京”看到了过去生活的影子,让新一代也能看到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的年轻一代已经完全没有那样的生活状态了,但他们可以从剧中看到一种消失了的伦理和消失了的属于熟人社会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是能让多年龄层观众产生兴趣的原因。

如果要说一点希望,我还是觉得中国在变,北京也在变,我们是新北京,要建四大中心,北京不可能还是原来的北京,我觉得这部剧里面变革的力量太弱了。它太沉于对老北京宗教般的热爱,而忽略了新北京的价值观。如今北京早已是一个移民构成的现代化大都市,不再是四合院或者“老北京”聚集生活的地方,那种记忆中的院落都早已找不到了,我们怎么能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新时代的力量之间形成完全创造性的转化,让它既有传统伦理道德的那种包容、坚韧和友爱,又有自由公正平等和创新的现代意识,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

关于“新北京”,不见得要去写大的主题,但我觉得这种时代的变迁会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烙印,其实现在的“新北京”年轻人和以前早已不同,他有新的价值观。在这部剧中,几个年轻人的形象就显得太薄弱了,被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完全压住了,所以我觉得如果将来还要有作品,就可以去探索怎样完成推陈出新,怎么去完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创造性,就是我们讲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里面还是需要去下一些功夫,需要给作品添入新元素新力量,让人看到社会在向前发展的改变,这样,就会成为更有时代感的一个作品。

少了一点文化批判意识

李跃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

这部剧是一部有着强烈生活质感的现实主义佳作,有看头有嚼头,现在屏幕上有很多戏都自称是现实主义,但其实往往是一种打了折扣的现实主义,但这部剧从生活出发,是从作者心底最深处的情感涌流出来的作品。

首先,它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原汁原味地描绘出了当时的环境,其中很多生活细节非常讲究,比方说聋老太太让傻柱背着用粮票换钱,棒梗儿给两个妹妹放鞭炮都非常真实,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细节恰恰是编剧的匠心所在,所谓“故事好编、细节难寻”,这些细节是还原人物和生活质地的所在。

二是真实再现了特定时代下的人物性格,傻柱的性格是非常饱满的,心地善良但也爱憎分明,秦淮茹既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又具有鲜明的现代女性特点,敢于大胆地追求爱情、捍卫爱情,她对傻柱的情感里有爱但也有不得已,这种不得已既是命运的产物又是她对命运的抗争,而相比较而言,许大茂这个人物比较简单,没有为他的坏找到一个充分的心理依据。如果许大茂可以有一个支撑他坏的理由,那么这个人物会更扎实。秦淮茹的婆婆也有点坏,但她是有生活依据的,因为她要生活下去。

第三,它真实地表现出了人的生存状态,写出了小人物身上的美好和小奸小坏,整个戏是以状态取胜,不回避生活的苦难,但底色又是明亮温暖的,生活非常沉重,人们依然追求美好。我特别喜欢这部作品的一点就是它不是婆婆妈妈的那种鸡零狗碎,虽然它写的是凡人小事,这里面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来统摄整个作品。

如果说还有待提高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它缺少现代意识,没有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上来观照过去的生活,可能作者对这些人物太有感情,有时候就缺少了一点文化批判意识。第二是时代变迁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影响表现得不够,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事件和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带来的时代转折,对人物的精神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远远不是许大茂告发娄晓娥家那么简单,在这里面可以有一点春秋笔法,可以把人物描写得更加深入一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得更深入。

文/禾禾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禾禾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