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文化带 给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2017-11-02 08:24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文化带 给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对于很多游客来说,三大文化带中对长城文化带具有更高的认知度。但从旅游市场角度来说,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更像是对北京旅游此前一些短板的补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当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只满足于简单的观光之后,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其实才算迎来真正的考验。

三大文化带的建设会给北京旅游市场带来哪些改变?信报记者专访了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关辕,在关辕眼中,三大文化带让北京旅游迎来了全新布局,也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变化

旅游新趋势带动方式变革

信:从旅游角度来说,您觉得目前游客对文化带的需求是否出现新趋势?

关辕(以下简称关):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及旅游年龄结构的变化,现在游客旅游需求正在发生变革。以长城文化带为例,目前游客构成主要是外埠来京人员,但现在旅游方式和以前比已经产生很大区别。此前游客爬长城主要以八达岭、居庸关这些经典地区为主,但现在开始包括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甚至残长城。一些热爱户外运动的年轻旅游群体,也因为一些猎奇因素,对于这些小众的登爬地点越来越有兴趣。尽管这些只占10%左右,但确实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当然从旅游环境来说,这几十年变化是非常大的,还是以长城文化带为例。从1983、1984年开始,这里就成为北京旅游热门地点。但当时旅行社相对较少,很多游客以自由行为主。北京的公交公司在1987、1988年左右开始发展旅游专线,后来慢慢成立集散中心,很多旅游专线才统一划归进来。

随着现在市场发展,游客选择也越来越多,我们也尽量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比如这两年政府推出文惠卡项目,我们更新支付系统后,游客现场通过互联网选择路线和优惠,线下就可以无缝对接进行消费,都可以说越来越方便。

旅游环境改变的背后,也是因为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很多人旅游可能就是走马观花,甚至有句话形容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但现在有不少游客开始追捧类似残长城这样的景点,就是在寻找一种比较原汁原味,经受过历史洗礼的景观。这些趋势的产生,就预示着游客的欣赏水平和需求都不一样了,这些新兴需求的诞生,也敦促着文化开发要有所变革。

文化

要进一步深挖文化元素

信:就文化带建设来说,对文化的挖掘应该注意什么?

关:文化挖掘要按照不同文化带的特性来。比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按照现在休闲旅游的特性,就要打造成本土居民周末短途游的首选地。而大运河文化带的开发,则要打造出属于北京的水文化特色。这些相对来说都属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带。

现在游客一提到北京都认为北京是很缺水的。但其实从古都角度来说,北京是不缺水的。从清朝在北京建都开始,北京其实四处都有水系,可以说是十分发达的。但因为近些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所以这些水系开始一个个消失,很多水系因为修路盖楼等需要,也都被埋在地下。比如前门这块,地下就藏着一条暗河,就是当年的老护城河。搞旅游的都知道,过去的南新仓就是一个码头,很多漕运都是从这里出发运往通州的,大运河文化带其实也包括了这些水系。

所以,北京运河的旅游建设其实刚刚起步,“一河两岸”的旅游方式肯定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慢慢才能逐步建成很好的效果。从其他城市经验看,类似很多水系的夜景灯光秀建设也是投入了大量财力的。但对于北京来说,还是需要进一步深挖文化元素,要把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历史上的精髓展示出来。如果大运河文化带的开发,只是让游客坐着船观看两岸的杨柳、远处的高楼,晚上再有一些灯光秀,那么这种开发就没有特色。别的城市按照同样模式,打造出一条同样的线路,那么北京就没有优势可言。所以,在这些文化带的开发上,对于北京来说有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历史内涵,一定要很好地挖掘出来,做出不可复制的北京特色。

影响

文化带重整旅游格局

信:您觉得北京三大文化带的开发,对旅游行业来说产生了哪些影响?

关:三大文化带的建设助推了文化旅游的建设,这种建设对于北京的旅游市场来说,应该也算是一次重新的布局。可以说北京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旅游方面都主要是在“吃老本”。人们一提到北京旅游,就是“皇城文化”和几个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在消耗过去的价值。可能从短期内,几十年的时间还体现不出来,但如果一直没有新的活力注入,当游客需求慢慢发生变化,对这些现有文物的热情开始降温,那么市场开始持续下降或者说不再上升,整个市场势必就会开始萎缩。所以,这三条文化带的打造,可以说正是给北京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将这三大区域统一规划建成新的旅游目的地,对经济增长也会是新的引领作用。未来提到北京旅游,游客的认知度也会发生变化,这里不光有皇城文化的“体验式观光”,还有类似适合短途游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水系文化“大运河文化带”这样的休闲旅游,也都将成为北京旅游的新名片。

其实近两年政府层面也在加大文化方面的建设,比如推出类似文惠卡的惠民举措,通过优惠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北京的文化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北京文化发展。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正在逐步完善,在此也呼吁一些旅游衍生品的开发,能得到相关政策扶持。现在北京很多景区售卖的旅游产品,大部分还是一些T恤、帽子、扇子等低端产品,未来能否植入代表北京特色的非遗产品,这就需要相关政策能够强制性地统一规划和执行,并且给予一定资金扶持,这其实也是在帮助非遗产品本身能够更好发展。

■人物小传

关辕

从19岁刚工作就扎入旅游行业,现任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关辕21年的从业经历见证了北京旅游市场的变迁。二十年前没有高速路进长城,有时一趟车可能半夜两三点才回到城里的年代经历过,所以面对如今的发展,关辕对北京旅游的未来信心满满。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

过去的建设更像是一种“粗放型”的起步阶段。

今天

现在的建设虽然仍是起步阶段,但布局、思路更加清晰。

明天

未来会给旅游行业整个业态带来新的目的地、新的活力。

信报记者 姜子谦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姜子谦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