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圆
作为哲学家,不可避免要面对生与死的思考,老人巨大的书桌上,放着一幅刚刚写就的书法,是他做的一首小诗:“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解:“最后一句是我要表达的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到了期颐百岁之年,四季看似已经走到头了,可是迎来的是春回大地,这就是生命的循环。我现在不认为生命是一条直线了,我觉得生命是一个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人的一生有限,个体生命结束了,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去,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
对杨辛教授来说,参悟透了什么是死,才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在杨辛看来,生命循环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教过的学生,我帮助过的人,他们就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收藏和创作的艺术品放在展览馆中让人欣赏,这也是我生命的延续……”不给生命设终点,每一天都会过得愉快而有意义,杨辛认为,这就是生命的自由。
听到杨教授的这番话,我不禁想到了北大哲学系百年庆典上那段著名的致辞:“哲学家的世界不仅是书斋和象牙塔,心灵是一个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存在,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从五尺的躯壳,直接通向万物之极。哲学家要安顿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生民和天地。正是在对他人和世界的承担中,在道的传承和践履中,才可以找到德性、智慧和幸福。”
睿智而有趣的杨教授过着远离浮华的简朴生活,兴趣爱好广泛,即使身处斗室也自得其乐。与上一辈哲学大师一样,他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把钻研学术当成人生的最大乐趣,而正是对学问的矢志不渝,让他们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研究哲学,也把哲学落实到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不管面对什么事都能保持“坦荡荡,看得开”的达观心态,也许,这种对德性、智慧和幸福的至死不渝的追寻才是他们真正的长寿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