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梁鸿、付秀莹探讨“乡土经验的两种表达方式”

2017-10-25 08:06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虚构、非虚构都是真实的表达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对乡土尤其是农村以及农民的书写为文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样式,并出现了诸多的流派。进入新世纪以来,仍有一些年轻作家坚持在乡土中扎根,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第二届十月文学月“乡土经验的两种表达方式”论坛现场,梁鸿、付秀莹两位当代女作家对谈了她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二人笔下的故乡,一个用非虚构的手法,一个走虚构的路线,但都是她们内心关于乡村的真实的表达。

两位作家对谈的文本对象是梁鸿的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和付秀莹长篇小说《陌上》。梁鸿称自己看完《陌上》觉得挺幸福,整体感觉小说中的乡村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有点琐碎又有点温馨,是非常久远的存在。“但我写梁庄就是让大家看到更粗粝的乡村,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关于农民工的故事,我愿意在我的村庄用我的眼光把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存状况呈现给大家。”梁鸿的非虚构笔法让付秀莹直呼“太痛了”,“有时候我不大忍心碰触的一些坚硬的东西,我会留白。我写到了老莲婶子最后走向她的绝路,《中国在梁庄》里面也有这样内容,写乡村里面孝与不孝,让我感觉特别触目惊心。”

付秀莹认为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只要通过自己的构建和方式进入乡村生活的内部,进入它的机理,就可能帮助读者发现一些东西。梁鸿也总结称,乡土经验不是两种表达,而是无数个表达,所以不管是非虚构还是虚构,都只是表述的不一样,“你面对这种生活的时候所选取方式的不一样,其实跟你所看到的东西是同样真实的,所以我经常说所谓的虚构,其实它仍然是真实的表达,只不过更加飞扬,更愿意聚合某些东西。非虚构可能要把那些飞扬的东西去除掉,只能朝地下看,只能朝地面看,地面的东西怎样挖掘得更深更远,怎样看到生活内部更深远的所谓的真相,这是非虚构的任务。”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王琳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