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离乱中“国宝南迁”故宫人“海棠依旧”

2017-09-26 09:1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离乱中“国宝南迁”故宫人“海棠依旧”

2012年,从来没有写过戏的我,把改到第六稿的《海棠依旧》话剧剧本交给了导演毛尔南。此后这个戏演了5年,从故宫的报告厅、宝蕴楼,到南京博物院、鼓浪屿音乐厅、保利剧院。

5年,确实是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因为依靠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真诚,另一个是真实。就表演来说,这是一次当代的故宫年轻人与自己前辈的对话,真诚当然比技巧来得重要。就剧本而言,我其实不会写戏,说到底只是做了一次史料的编辑。

最初接触南迁史料,是在2004年。为了统计1925年建院以来举办过的各种展览,我一个人在档案室里,每天逐字逐句地阅读着几十年前故宫前辈用毛笔书写的旧文件,一段尘封的往事被打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立在眼前,一颗关于南迁的记忆的种子也就此在心里生根发芽。后来到2010年10月,为了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我在《紫禁城》杂志编辑整理了故宫南迁史料的专题——《记忆与认同》,渐渐熟悉了播迁的整个脉络,也慢慢认识了老照片上的面孔。

十几年的时间,包括石鼓、二十五宝、瓷母等在内的19000余箱古物,经历南迁、西迁、迁台和北返,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几乎没有损坏,创造了战争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

1933年1月1日到3日,仅仅三天时间山海关失守。2月6日凌晨,数十辆板车载着13427箱又64包古物,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唱歌,在一片寂静中离开了紫禁城,离开了北平。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南京告急,刚刚存入南京分院保存库的南迁文物分三批紧急西迁,仓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际,间不容发。其中的南线走长沙、贵阳,1938年抵达贵州安顺,1944年运到四川巴县。中路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在1939年到达四川乐山。北线经宝鸡、汉中、成都,1939年运到四川峨眉。抗战胜利后,文物陆续运回南京,本以为可以运回故宫存进库房就再也不用搬搬抬抬了,1948年再次起运目的地不是北平,却是台湾。从此南迁文物的22%——2972箱去到了海峡的另一边。

为了保护中华文化的命脉,身躯柔弱、脊梁笔直的故宫人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妻儿,奉献青春,抛洒热血,一路尽忠职守,有始有终。朱学侃为了让存在重庆的九千余箱古物躲开日军的轰炸,不顾天黑去搜找船只,视察舱位,布置搬运,结果失足跌落,重伤殉职,作为家中独子,却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赡养母亲,孤独地长眠于他当时抢运文物的重庆海棠溪边。

那志良25岁起押运第一批古物南迁,又在西迁中负责最为艰险的北路,大雪天带队翻越秦岭,在峨眉大火中保护文物安全,十几年未能见面的妻儿万里寻亲,却带来了父母在北平已经困顿而死的噩耗。

能写一手瘦金体书法的庄尚严,负责文物西迁的南路,他本不善作诗,却写过一句“苦忆黄沙大北风”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只为了坚守一个“古物到哪儿,我就到哪儿”的信仰,南迁离家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一次,在台北病逝前只留下六个字的遗言“北平,北平,北平!”

古物南迁,动人的故事有很多,知道的人却不多。

几年前故宫博物院出版过一本细致全面记述故宫文物播迁的著作《故宫文物避寇记》,作者是在文物西迁中负责中路的欧阳道达。这份魏碑笔意浓厚的89页小楷手稿,写于1950年,在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类档案中,静静地躺了60年。扉页上另一种笔迹的一行字写道:“此稿为文物播迁史料,似无印行必要,可存卷备查。衡”。这个认为没有印行必要的人,并不是因为官僚,只是觉得分内之事,不足为外人道。他就是故宫的第二任院长,负责了整个古物南迁、西迁和北返的马衡。而这样一部45000余字的手稿,也就真的“存卷备查”了,大约作者欧阳道达本人也是认同马院长的。因为抗战胜利后,政府曾经颁发给故宫人两枚勋章,一枚给了那志良,一枚给了欧阳道达。欧阳道达的子女却是在读到那志良的回忆录中关于这两枚勋章的事情后,才知道他们的父亲也曾受这样的嘉奖,因为他们在家中从未见过那个勋章,也从没听父亲提起过那段荣光。

古物南迁,在故宫前辈的记录中更多的是一段段路程,是一次次迁运准确的箱件数目和负责押运的人名。然而那些旧纸的每根纤维,那些照片里的每个人,都在向我讲述着动人而且真实的故事。于是我就给了自己一个使命,要把这些讲给更多的人听。

《海棠依旧》选取了1933年南迁起运前夕,1944年抗战即将胜利,以及1948年第一批古物迁台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让主人公进行了人生三次重要的抉择。主人公写给妻子、父母和儿子的三封离别的家书,分别对应《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建立起故事中回忆部分的结构。

戏里的事情大多依据史实,时间也都经过推算。人物更是存在原型,只不过经过了综合提炼。其中最重要的两位故宫人的代表,一个是主人公顾紫宸,一个是故宫理事龚培衡。两人姓氏相连便是故宫两个字,其实就是代表了故宫人的意思。

曾有观众反映,台词中一口一个“故宫人”让人有点不习惯。不过这“故宫人”三个字,确实就是我们日常的自称。里面透着归属感和自豪,其实不止这三个字,整部作品都是。

作者:王戈 《海棠依旧》编剧 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团委书记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