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敦克尔刻》:推动影像叙事革命

2017-09-04 08:07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敦克尔刻》:推动影像叙事革命

“浸入式”是戏剧界最先探索的演剧方式。一些观众已经在纽约和上海领略过戏剧《sleep no more》的演出: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在一座建筑里上演,观众在观剧时跟随在某一位演员身后,随他在建筑中的各个房间游走,从他所饰演的角色的角度看剧情发展,看其他角色的表演。观众如同变成角色本身,选择跟在不同角色身后的观众,对同样一部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谓“浸入式”的戏剧体验,简单来说,即观众从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旁观者变为了戏剧的参与者。比起传统的观剧方式,“浸入式”的观剧感受更为真实,观众的体验从“被角色和剧情打动”变为“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是诺兰在《敦克尔刻》中追求的终极艺术效果。不过诺兰并非第一个以影像作此尝试的人。在电影艺术家尝试“浸入式”之前,VR体验厅已经率先让大众体验到了“浸入式”的体验:在VR体验厅中,带上VR眼镜的观众成为VR游戏中的某一个角色,他们置身逼真的场景中,以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闯关。VR技术始一诞生,其对人类叙事方式带来的革新意义便受到了关注。在我们现在的畅想中,未来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成为VR影片中的某一角色,可以改变剧情走向和角色命运。

当VR技术对叙事革命的影响刚刚起步时,李安执导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便抢在VR技术之前,在电影屏幕上开启了电影界的叙事革命。李安用3D 4K 120帧的高清方式将电影呈现给观众,这种高清模式是当前与现实视觉感受最为接近的技术,观众观看片中场景时如同置身其中。比如当比利`林恩的脸部特色出现时,观众会感觉一个真实的美国大兵站在面前,他的脸触手可及;技术的飞跃让观众已无法在影院中严格分清真实与虚拟的环境区别。此外,李安在片中将大量镜头从比利`林恩的视角进行拍摄,比利`林恩所见即观众所见,观众如同变成了比利`林恩本人,仿佛是自己在伊拉克参战。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票房不佳,但毫无疑问,李安用开片开启了影视作品叙事革命的序幕。而将这场叙事革命引入更多人的视野的则此次诺兰执导的《敦克尔刻》。在镜头拍摄上,诺兰使用IMAX胶片摄影机,其分辨率超出传统胶片相机10倍,而镜头的视野也比传统摄影机多出了40%,即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场景更接近于真实场景。诺兰还在海陆空这三条故事线的拍摄中融入了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他的镜头追随于某一士兵,让观众成为敦克尔刻大撤退中的一员。诺兰使用的镜头语言最大限度接近于战争当事人的视角。因此观众在观影时会感觉自己就站在敦克尔刻的沙滩上等待撤退,自己和其他士兵拥挤在一起,观众也会在密集的士兵群中感受到窒息和恐惧。这种“浸入式”的体验不但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在肉体上也可以部分“感同身受”。很多观众感觉《敦克尔刻》是一个极其压抑的战争故事,这正是“浸入式”的功劳:导演不再是故事的讲述者,他带我们穿越回历时中的某一时刻,要我们亲身去经历历史。

有很多人都感慨诺兰的《敦克尔刻》“非常好”。但是到底好在哪里呢?我想诺兰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便在于电影叙事方式的巨大改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因为3D120帧场次太少而让大部分观众与这场叙事革命的序幕擦身而过,而《敦克尔刻》却让大多数观众都体验到了这场叙事革命的伟大。

《敦克尔刻》之后,冯小刚新片《芳华》中的战争场景也将让我们再次体验跟随某一角色视角看电影的“浸入式”观感。随着影像叙事方式的转变,我们的体验会变,我们看待角色、看待历史、看待社会问题的感受和观点也会随之改变。或许在“浸入式”的叙事方式中,我们的观感和观点才是最真实的吧。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王菲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