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来到老门东及物会馆,做客“钟山文艺大讲坛”。该活动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发起主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协办,凤凰网江苏承办。莫砺锋此次带来题为“古典诗歌与时·地·人”的文艺讲座,畅谈古典诗歌与现代生活。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南京一直广受诗人们的喜爱,李白、刘禹锡、韦庄、王安石、苏轼等都留下过吟诵南京的诗句。
南京与诗词的关系不止于此,莫砺锋在讲座中特别谈到了人们不太熟悉的历史——格律诗的起源。“不是那种自由度很大的诗,它一定是律诗绝句,这个诗词的规律我们叫做格律。这个格律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声调。简单地说我们汉字有四声,现代汉语有四声,古代汉语也有四声。古人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汉字有不同的声调,那怎么把不同的声调写到诗歌中间去,把它形成一种声音上的美感?”莫砺锋说,古诗最大的规律就是平仄规律,“这个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应该说是南朝,地点就在南京。南朝的文人领袖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你要写得不好、搭配得不好、读起来不好听,就成为病了。他是从反面来说的,就是你不能怎么写。到了唐朝反过来了,提出正面应该怎么写。所以格律诗跟南京当然有最深厚的关系,南京的居民最应该读诗词,也最有资格读诗词了。”
莫砺锋出过一本《诗意人生》,推荐了6个古代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我认为这6个人的生平和6个人的作品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他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种诗意,他们的整个作品都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贯穿其中。”莫砺锋说,物质财富当然是人的一种必需,但不能带来美感、不能带来诗意,读好唐诗宋词,就有了精神上的桃花源,“有了精神上的桃花源以后,哪怕你住在新街口,哪怕你推开窗一看外面车流滚滚、人生嘈杂,没关系,你心里有一个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