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将巨额物资从通州陆路运到大都城的困难,忽必烈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负责开凿一条从都城直达通州的新运河。画作《通惠天下》呈现的就是公元1293年秋,元世祖忽必烈在积水潭畔的万宁桥上,望见开通未久的新运河货运兴旺,即兴命名“通惠河”的场景。
一展领略北京八百年建都史。前天,由市文史馆发起,历时5年完成的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展品选取定都北京的10个重大历史片段,予以艺术化呈现;尤其描绘百年前北京历史风俗的《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将众多历史事件、人物、建筑描摹其间,让今天的人们一窥逝去未远的京华烟云。
此次展览将展至9月1日,分为三大板块,展出大型绘画作品19幅。其中,10幅大型人物画,将古都北京化作宏大舞台,通过金、元、明、清和新中国定都北京的10个重大历史事件,再现宏大历史场景;8幅大型山水画,取景最具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北海、香山、长城、颐和园、通惠河,看似延续了传统山水组画中春、夏、秋、冬四季组合形式,实则意在彰显北京成为历代都城的独特区位特征;独立成篇的大型风俗画《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构思更为巧妙,将自1910年至1920年之间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典型历史建筑,同置一幅画面——纵横交织的街衢、集市,多如牛毛的坊巷胡同,以及曾在这里休养生息的人们,看图形同读史。
由于反映的是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画作讲求与史实相符。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王岗介绍说,项目启动之初,特意邀请戴逸、张妙弟、吴建雍等多位文史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先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遴选立意深远的事件、人物,再为画家提供准确的人物形象和相关历史故事作参考,包括服饰、兵器、辎重、车马的形貌都做到“毫不含糊”。
对于最终呈现哪些历史场景,王岗也做出了解释。他以《通惠天下》为例,画作表现的是公元1293年秋,元世祖忽必烈路过积水潭畔,走上万宁桥,眼见开通未久的新运河货运兴旺,十分高兴,即兴命名“通惠河”。在普通人看来,凿通运河似乎与定都北京并无关联。“其实不然,通惠河段的开通,等于完成了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自此,粮船、商船能顺畅驶入积水潭,保障了通州到元大都的经济动脉。”王岗认为,北京之所以能取代长安成为国都,京杭大运河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长安的没落最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因素。由江南鱼米之乡源源不断运送而至的货物成就了北京。”
另一件颇有看点的作品当属《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主创画家汪光华实现了一图囊括百年前老北京历史民俗。作品完整展示了清末民初北京城“内九外七”共十六座瓮城之全貌。更有新意的是,画作集纳了发生在1910年至1920年之间的几十个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国会选举风波、“五四”大游行、火烧赵家楼、袁世凯海晏堂集会、李大钊红楼举事、陈独秀新世界撒传单、毛泽东陶然亭密会、鲁迅在女子师范大学……参与创作的画家何鸿透露,从收集史料、创作小稿到最终完成,历时3年。“要在纸面呈现密密麻麻的建筑和人物,每次都得把铅笔削得特别尖,画不了几下又得重新削。”他笑言,好几次创作小稿时,都画得眼冒金星。
据了解,北京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第二期也已启动。届时,北京的历史将继续往前追溯,从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起笔,“画说”北京建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