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的支持下的“鸟巢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正在热展之中。展览由意大利湿壁画大师安东尼奥.德维托策展,呈现米开朗基罗这位传奇天才七十余年波澜壮阔的艺术生涯,感受历经500多年的经典传承。展品共计105件,系统介绍了米开朗基罗素描、雕塑、建筑、诗作、湿壁画等艺术成就,其中大卫像雕塑整体高6米,是世界上现存三件原雕塑复制品之一。虽然没有艺术家真品,但都是博物馆珍藏级的,也是难得一见。展览将展至10月10日。
展品件件都是收藏级
在探索赛后场馆综合化利用过程中,鸟巢将奥运会期间的志愿者休息区域改造成为鸟巢文化中心。鸟巢文化中心成立2年间,已经策划了多场小型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并一直在筹备和策划引入一场国际水准的艺术大展。
去年,在意大利商务局、意大利大使馆和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的帮助下,鸟巢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终于得以引进中国。与很多展览不同的是,这次展览的核心点并不是作家的真迹作品,而是通过科技化的手段对展品进行复制和再创造,以全景式手法突出展现米开朗基罗80余年的艺术人生中,在雕塑、湿壁画、素描、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的成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展品都是博物馆收藏级别的,而且每一件展品都得到了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故居及版权方的授权。
《大卫》气势恢宏
对于中国的艺术爱好者乃至普通公众,对于米开朗基罗最熟悉的作品恐怕就是那尊著名的雕塑《大卫》了。
资料显示,米开朗基罗于1501年至1505年间接到《大卫》的委托案。让这件雕像格外受人赞赏的是,只有米开朗基罗能够顺利雕刻这块大理石。经过先前两位雕刻家不成功的尝试,这块巨大的大理石许多年来都被丢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工作室里,被认为品质不佳。年轻的米开朗基罗想要这块大理石,觉得自己能够驯服它。米开朗基罗选择在封闭的环境工作,避开他人的窥视,与自己的“巨人”独处。
整件雕像呈现对细节的无比关注,借以提供观者最高度的完美与真实感。米开朗基罗改良了一项技术来加工瞳孔,也就是穿凿它们以捕捉光影变化并且赋予《大卫》深邃有力的眼神。在雕像完成之后,米开朗基罗这件巨大的雕像最终安置在“市政厅广场”。
《大卫》在此矗立了超过三百年,一直都是佛罗伦萨生活的中心,直到它被移往美术学院博物馆,并且以摹作放置于市政厅广场。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大卫》雕像1∶1翻模原作由已故意大利翻模制作权威Andrea Chiesi教授全力精心打造,雕塑整体高6米,是意大利政府1865年法规前原作翻模的作品,世间仅存3件,极为珍贵。现场,布展人还专门搭建起圆顶展厅,使得《大卫》看起来尤为气势恢宏。
古典湿壁画技艺揭秘
此次艺术展中还展出了米开朗基罗众多《创世纪》湿壁画画面,包括《创造日月》《先知以西结背后的天使》《最后的审判》里的基督等。
资料显示,湿壁画技法,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主要形式,也是被认为最复杂、对于技术要求最高的绘画技法,是墙壁绘画的最持久的形式。这种技法兴起于13世纪的意大利。先在作画的墙上抹上粗糙的灰泥,形成“粗灰”层。草图就描画在这层灰泥上,然后渗进墙壁里。然后再在其上覆盖一层“细灰”层,并且在上面重画一遍草图。画家在这层潮湿的新泥灰上,用以水调和的颜料作画,在这一阶段,颜色和墙壁就会永久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绘画方法要求画家用笔果断而且准确,因为颜色一旦被吸收进灰泥中,要修改就很困难了。
为了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这项濒临失传的艺术,展览现场还复制还原了米开朗基罗工作室以及湿壁画的创作室,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意大利国宝级湿壁画大师安东尼奥·德维托用了10天时间,在展览现场绘制湿壁画,观众全程目睹了大师作画过程。据说,德维托大师现场创作湿壁画所用的色粉、画笔、生石灰,这些材料与当年米开朗基罗创作湿壁画的材料是一模一样的。此外,现场还展出了这位大师中数十幅珍贵的湿壁画作品,它们都是他延续硕果仅存的古典技法创作而成。
VR还原中世纪场景
鸟巢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中,主办者提供了VR全景科技还原中世纪场景,通过高清三维扫描、量子拍摄等技术1:1还原艺术品的数字体验,观众可从穿越到梵蒂冈西斯廷教堂,身临其境观赏壁画《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体验米开朗基罗当年在高空脚手架上高仰脖子绘制天顶壁画的奇妙体验。
此外,该展览也通过科技手段,赋予冷冰冰、坚硬的建筑和雕塑活力,大卫的表情不再是教科书化的范例,在展览中可以看到高兴的大卫、生气的大卫、愤怒的大卫,看到活生生的大卫。
建筑往往是展览中最难表现的一环,建筑无法摆脱它的空间属性,所以没有办法实现跨地域的原版呈现,但通过科技化的手段进行复制、还原,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些建筑的恢弘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