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刘绍棠:人民作家 光耀乡土

2017-07-27 08:12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刘绍棠:人民作家,光耀乡土

“如果我的名字与大运河相连,也就不虚此生了。”

今年是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辞世20周年,我想起英年早逝的绍棠学长生前说过的那句话:“如果我的名字与大运河相连,也就不虚此生了。”

大运河不会忘记他。

“一亩三分地主,五车八斗人家。”这是一位朋友送给刘绍棠的条幅。所谓“一亩三分地”,是指京郊大运河畔的通县儒林村。刘绍棠生于斯、长于斯,40多年来他抱住这块沃土不放,走他的乡土文学之路。从1955年创作出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到1997年临终完成“运河三部曲”之《村妇》,他61岁的璀璨人生,全部融入了大运河日夜不息的涛声。

通州区在建设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同时,十分重视挖掘大运河丰厚的人文底蕴,我越发觉得有义务、有责任把19年前刘绍棠骨灰安放的情景,再现给今天的建设者们和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深切怀念他的人们。

我是当年唯一在场的媒体记者。

那是1998年4月12日,著名作家刘绍棠的骨灰,悄然安葬在他生前挚爱着的故乡——通州区北运河畔。这天,是他溘然辞世一年零一个月的日子。

安葬地选在紧临大运河端头的一处土坡上。这里,远可望见作家生身之地儒林村的袅袅炊烟,近能听到大运河流淌不息的汩汩水声。

在大运河边长大,顶着高粱花子走向文坛的刘绍棠,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他把一个作家对家乡、对大运河、对父老乡亲的深深的爱,融入了10卷本、几百万字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为北运河儿女留下了一幅20世纪家乡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为此,通县人民政府曾于1992年为他设立了刘绍棠文库,并授予他“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的荣誉牌匾。我曾有幸多次走进那间宽敞的客厅,墙壁上除了书法家刘炳森书赠给作家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条幅外,最醒目的就是那块金光闪烁的匾额。早已载入《世界名人录》,拥有一大堆荣誉头衔、获奖证书的刘绍棠,把家乡父老乡亲送给他的这块铜匾,看得比什么都荣耀。

中午12时45分,几辆小车驶近。身着黑色服装的绍棠夫人曾彩美走下车来,为了最后送别她的绍棠,曾老师着了淡妆。曾彩美缓步登上北运河畔的土坡,河东岸的农舍依稀可见。脚下这熟悉的土地,她曾随丈夫无数次走过,绍棠患病瘫痪后,她还用轮椅推着他来探望大运河,探望乡亲……今天,绍棠将留下不走了。

黄土坡上,亲属们已挖好了一个一米见方、约两米深的坑穴。刘绍棠的三弟刘绍振跳下坑,区文化馆一位姓马的小伙子也下到坑里帮忙。他们先把一个用水泥筑成的石匣正面朝东南放好,然后准备把黄绸覆盖着的骨灰盒放进去。这时,曾彩美已泪流满面,她把绍棠的骨灰盒紧紧地抱在胸前,哽咽地难以成言:相濡以沫40余年,你真的要走了啊……绍棠的儿媳玲玲拿出了随葬的物品:三本新出版的还散发着油墨气息的《刘绍棠文集》、父亲生前喜爱的两小瓶茅台酒、一支粗杆蘸水钢笔和几个备用的笔尖。此时,哭了一路的小女儿刘松苎悲痛欲绝地呼唤着:“爸呀……”

下午1时30分,水泥匣子的盖封死了,刘绍振在坑下鞠了一躬,说:“哥,我把你送到这儿了。”刘绍棠的长子刘松萝,按照通县农村的“老礼儿”,第一个捧起泥土撒下去……刘绍棠的骨灰盒被亲友们一捧一捧和着泪水的泥土覆盖了。曾彩美率儿孙们种下了一棵常青的松树。人们纷纷把带来的鲜花一束束、一瓣瓣地撒落在安葬着刘绍棠骨灰的土地上……

绍棠走了,一位留下了600多万字作品的著名作家走了,一个总是操心受累帮他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办了不知多少好事的人走了,一个连续三届当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人走了……没有墓碑,没有铭文,然而,他魂归故里。在深深眷恋着的大运河边,在魂牵梦绕的家乡的土地上,他得以安息,他是幸福的。

近几年,我曾和几位二中校友去故地寻访,不得见墓地。后得知因工程建设占地,绍棠的墓已迁往运河大堤路西侧约一公里处。没关系的,安眠在这里,大运河的汩汩流淌,尤其是那动人的桨声,他是一定可以听到的!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李培禹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