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从“送戏下乡”到“戏曲进乡村”(2)

2017-07-15 12:11 光明网

来源标题:从“送戏下乡”到“戏曲进乡村”

“送戏这事儿不能应付”

青岛市茂腔剧团是个县级剧团。说起为乡村群众演戏这事儿,团长刘宗涛一脸的自豪:“我们每年演出300多场,其中一半献给了乡村观众。”

一年中大半时间活跃在乡野间的青岛市茂腔剧团,每次送戏进乡村,不仅带去《逼婚记》《小姑不贤》《龙凤面》等茂腔剧目,还有秧歌、街舞、老腔等其他艺术形式。“戏曲进乡村,不能只有戏曲,只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搭配起来,才能吸引农村观众。”刘宗涛颇有经验地介绍。

农村大都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戏曲进乡村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观众不够集中。“观众再分散,我们也会尽心尽力地演。”为了尽可能地服务更多农村群众,青岛市茂腔剧团经常派出演出小分队——三两个琴师,带着几个演员,走乡入村,为地处偏远、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等人群演出。“有时候,那些老人们看着看着,眼泪就夺眶而出。我不知道他们是被剧情感动了,还是为有戏看而高兴,但那一刻,我们有种深深的幸福感,觉得为乡亲们送戏,虽然辛苦但很值。”刘宗涛说。

刘宗涛所在的青岛市茂腔剧团每送一场戏进乡村,政府财政补贴3000元。政府的补贴只看演出场次,而不管每场观众的人数。“几千个观众算一场,十个八个观众也算一场。送戏这事儿真不能应付,既不能糊弄政府,更不能糊弄群众。”在刘宗涛看来,戏曲进乡村不仅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考验戏曲人艺德的良心活。

“不仅送戏也‘种戏’”

刘宗涛记得几十年前在乡村演习时,观众听着听着,基本都能跟着唱上两句,“可现在的观众不仅张不开口了,能听下去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戏曲的传承在农村断裂了”。

浙江嵊州云龙越剧团团长胡云萍十分赞同刘宗涛的观点。在她看来,戏曲进乡村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演几场戏,更是要重新培养乡村观众,让他们重新了解戏曲、认识戏曲、喜欢戏曲。因此,戏曲进乡村,不仅要送戏,还要“种戏”。为了“种戏”,每次演出前,嵊州云龙越剧团的演员都会给观众介绍一下剧目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一点一滴地为乡村群众补上丢掉的戏曲知识。

要让戏曲在农村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娱自乐”。枣庄市峄城区的经验是,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引导他们参与“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比如,该区对表现优异的庄户剧团给予更新配备演出器材设备等扶持,邀请专业老师对全区各庄户剧团骨干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

如今在峄城,农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已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全区已成立庄户剧团68家,吸纳民间艺人近2000人。全区庄户剧团每年参与各类演出300余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庄户剧团自编、自导、自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戏曲节(剧)目,激发了广大乡村群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让乡村群众成为戏曲进乡村的参与者、创造者,享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韩业庭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