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站在黄大年教授门前

2017-07-14 09:52 光明日报

来源标题:站在黄大年教授门前

7月,吉林大学地质宫大楼的夏天到来了。然而,作为长春市历史上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被高温熏烤的琉璃瓦顶、檐口、斗拱、梁枋,以及高大的门廊,却仍然显得肃穆、冷峻和低沉,仿佛整栋建筑还深深地陷在一种思绪当中无法自拔。

推开北侧的楼门,前行几步后左转,进入已经有些年岁的电梯,直奔五楼。电梯门一开,507室出现在走廊对面的左前方。几个青年学生从门前经过,刚才还在说话,却一下子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声音。他们好像在用这样的方式对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敬意,怕声音太大惊扰了他的“休息”。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教授”——标示着这间办公室主人的标牌还挂在门旁的墙上。门前的走廊举架颇高,光线略暗,处处显得凝重和深沉。然而,那凝重和深沉却似乎带上了某种魔力,让人的想象无边无际起来,仿佛一个人与一栋建筑连通了血脉和呼吸。“西风烈,虎啸龙吟飞烟灭。飞烟灭,千回万转,奔腾不息。雄心驭虎挥龙剑,神州劈出万重裂。万重裂,千载文明,重来荡涤。”门外一个接近一人高的海报架上,用大字印了一首《忆秦娥·黄河壶口瀑布——纪念黄大年教授》词,落款是“吉林大学上海校友会”。

纪念黄大年的诗词已经很多了,这是黄大年的学生精心选择的吟咏他剑胆雄心的一首。在他半年前离世后,来到他办公室门前缅怀他的人不计其数。七年,不知道他有多少脚印、身影留在门前,不知道他有多少笑声、召唤藏在门边。其实,来到他门前的人们不止是在怀念,他们还在探寻,探寻黄大年的人生境界,探寻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版图。

《礼记·儒行》中有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不求富贵。”2010年初,中等身材、身体略胖的黄大年带着屋外的凉气转动这间房门的把手。长春的冬天,他再熟悉不过了,很冷,但那是很通透的冷,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脆,有些甜。从伦敦回到长春意味着放弃,放弃了每天绅士般的生活,放弃了世界上最好的科研条件,放弃了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的高薪待遇……一个人整整18年的积累全都放弃了。谁能料到,在英国18年取得的科研成绩都被他当成了“草纸”,他要把真正的论文写在自己祖国的大地上。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东北,回到他的母校,迎接他的是一片片他做梦都想见到的雪花。他爱这个国家的一草一木,就像一首歌曲中唱到的一样:“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竹石》诗中这样写道。竹子的坚忍顽强很像作为科学家的黄大年的刚劲风骨。回国后不久的一天,刚刚接了一个电话的黄大年,迅速从座位上跳起来,小跑着冲出了办公室的门,冲到楼下,冲向地质宫大楼东侧自己带着团队成员干了一个月才建成的无人机机库。有关部门认为那是违章建筑,开着卡车要来拆除。来的人哪里知道,这个机库是黄大年“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正在孕育着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与探测设备的结合,那可是“千里眼”,一旦成功,中国人就将移动着看穿地下的每一个角落。黄大年急了:“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一边喊一边躺在发动机轰鸣的卡车前。他的几个学生一看,也挨着他迅速躺了下来……如今,当年黄大年用自己身体保护下来的机库安静地沐浴在阳光下,里面多架无人机模型顺序排列,像等待着检阅的战士一样整齐划一。只是,那个检阅它们的人再也不会回来。

屈原在《离骚》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有这样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大年正是用这样的情怀推开办公室的门,打开电灯的开关。而这盏灯一旦打开,就会一直亮到凌晨两三点钟——他在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寻找解决方案,制定项目立项与结项的文案。这灯光点亮了一个城市晦暗的夜,那是看向夜空的眼睛,是与星光的约定,在寂静中,他能够与天地对话,向宇宙诉说。而就在这灯光熄灭后过不了几个小时,黄大年又会伴着早晨的阳光出现在办公室,然后用冰水洗一把脸,泡一大杯黑咖啡,继续工作。中午来不及去食堂,他就让学生给他带回来简单、好拿的食物充饥。2016年6月底,工作秘书听到他的办公室里“砰”的一声响,赶紧推开门一看,黄大年摔倒在地上。看到有人来,黄大年努力地指着自己的口袋,秘书从他口袋中取出速效救心丸。服药后缓过来的黄大年第一句话是:“不许跟别人说!”然后他让秘书回去,说昨天通宵有点累,睡一会儿就好了。20分钟后,他没事儿人似地走出办公室的门,继续其他的工作。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仿佛道出了天下所有优秀老师的特质。黄大年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走廊里精心制作了一面“照片墙”,照片里有他们和自己心爱的老师留下的最快乐最值得记忆的时光。他们忘不了,炎热的夏天,为了清火消暑,黄大年让妻子把煮好的绿豆汤拿到门口,分给大家;雾霾天,老师会在门口给大家发放准备好的口罩;还是在这个门口,他告诉母亲罹患重病的学生不要着急,需要多少钱,他给拿……有多少学生,通过这个门口,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人生方向;又有多少学生,通过这个门口,走向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走向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走向吉林大学研究生优异成绩最高奖李四光奖,走向国际,走向未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中的这句诗,也许只有站在黄大年先生办公室门前时才会切身体会到它的深刻。你或者与他相识,或者与他不识,只要你来向他请教或交流问题,他一定会让你进门。你会享受与一位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真正对话的机会,他会让你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面对面地谈话,中间什么也不隔。他不会用站起来或是什么样的暗示,表示要送客。他会尊重你的每一个提问,甚至尊重你的短暂的犹豫,或者其实是不知所措的沉吟。如果你因为什么问题而使自己困惑,他会向你倾囊相授,两三个小时也在所不惜。那些岁月,排着队站在门口,等待向黄大年请教或与他交流问题,不知成为多少人曾经幸福的时刻。

公元1046年,也是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作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也仿似在说一千年之后的黄大年。由于科研水平高,黄大年是院士评审专家,然而他自己却不是院士。很多人都劝他,你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够院士资格了,要抓紧申报。可他却说,不急,先把事情做了,申报院士的事儿暂时不考虑。到了年终或是什么关键节点,学校希望他申报某些荣誉,可是他平时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能准备十几页材料,申报荣誉的材料,却半页纸也不到。事实上,这7年来,他的门口就没有拿出去过像样的申报某个荣誉的纸张。

站在黄大年的门口,让人看到了一个义无反顾的爱国者、一个执着追求的科学家、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血肉之躯、一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一个善解人意的真朋友、一个没有个人功利追求的纯粹而单纯的先生。这是一个当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版图的全部。站在他的门前,你会看见一个人如何燃烧自己,照亮这个国家的前程。《左传·成公十六年》中提到了“国士”一词,那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有这样的人在,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在传递着这样的基因,绘制着相同的精神版图。1949年末,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从英国来到法国又转到意大利,终于秘密坐进开往香港的船舱,于1950年回到中国,最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元勋;1950年,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中国,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1955年9月,被称为“至少等于5个师兵力”、后来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软科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终于冲破障碍,登上驶往中国的邮轮;1982年6月,著名光学家王大珩的学生、从事光学传递函数研究工作的蒋筑英由于过度劳累,不幸逝世;2012年11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工作岗位上殉职……

黄大年脑海中一定经常闪现这些人的名字。而当每天黄大年离开他的办公室,轻轻地锁上房门时,他的内心一定是充盈的。他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是掩埋”不是对生命的轻视和不在乎,而是他每天都过得没有遗憾。他生命的意义超越了我们带有功利色彩的习惯性思维,超越了世俗中规定的任何一种价值实现,超越了社会上固有的一些存在形式与样态。

站在黄大年先生的门前,一转身间,能够看到,在他门前走廊的对面,是一间被改造而成的讨论室。黄大年将它命名为“茶思屋”,里面可以喝茶,还专门配备了咖啡机,加装了一个半圆形的小吧台。每次与学生交流的时候,黄大年就会站在那个小吧台的后面,端着一杯咖啡,一边走来走去,一边眉飞色舞地给大家讲他的体会。那时候,学问、思想和诗意在这个房间的各个角落肆意流淌。

(作者:鲍盛华 系光明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孙梦圆(QZ0004)作者:鲍盛华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