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道服赞》手卷上的题跋:希道比部借示文正词笔,观之若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既喜而且凛然也。熙宁壬子孟夏丙寅,陵阳守居平云阁题,石室文同与可。
这段跋语共50个字,字体雄浑朴厚,书写潇洒大方。文同开头就说,自己从“希道比部”那里借到了范仲淹的《道服赞》。所说“希道”,查《宋史》就是刘庠,他字希道,徐州人,据《宋史》载,他主要生活在宋仁宗到宋神宗时期,生卒年不详。“比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在宋朝的时候隶属于刑部,负责全国审计工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审计署。文同在跋中对范仲淹是充满崇敬之情,他认为看到了范仲淹的墨迹仿佛就站立在他的左右,恭敬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道服赞》早期的收藏历史资料缺乏,因文同跋中交代他曾从刘庠那里借观过《道服赞》,那么刘庠就有可能拥有过该帖。刘庠以后一直到南宋的这段流传,历史上是一段空白。乾隆皇帝曾就《道服赞》的流传史做过一段考证,并令大学士董诰抄写在手卷上。根据乾隆的考证,元至正元年(1341)《道服赞》被范氏子孙从山东益都收归范氏义庄所有,后来就长期归范氏义庄收藏,曾经元明两朝多位名家观赏题跋《道服赞》,但一直保存在范氏义庄。
进入清朝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道服赞》流落到了收藏家梁清标手中,梁清标之后,《道服赞》又被安岐收藏。安岐去世,《道服赞》就进入乾隆内府,乾隆还把《道服赞》收入到《石渠宝笈初编》一书。从此,《道服赞》就一直收藏在清宫。清朝灭亡,溥仪把《道服赞》偷盗出宫,最终从长春小白楼流落出来,被画商靳伯声得到。
靳伯声为了抬高《道服赞》的价格,故意吊张大千的胃口,对张大千是避而不见。张大千就托朋友四处打探靳伯声的下落,很快张大千大张旗鼓地求购范仲淹《道服赞》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六九城。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找到张大千,告诉他这件国宝是从故宫流出,理应由故宫收回。张大千身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只得以国家为重。
胡适、陈垣以价格高为由反对购买,张伯驹自己出110两黄金买下
范仲淹传世书法很少,据官方资料考证,目前存世的作品仅有《师鲁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伯夷颂》(私人藏)、《边事帖》(故宫博物院藏)、《远行帖》(故宫博物院藏)和《道服赞》(故宫博物院藏)。在这五件世所公认的范仲淹书法真迹中,唯独《道服赞》是《范仲淹全集》没有收入的作品,这对研究范仲淹忧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另外,《道服赞》创作于范仲淹盛年时期,这也是了解他早期书法面貌的一件重要作品。
范仲淹在官场奔波了大半生,可以说他这大半生不是被贬官,就是行走在被贬官的路上,1052年正月,范仲淹再次从山东的青州被贬调到颍州,颍州就是今天安徽阜阳。在赴任的途中,他病倒在了徐州。徐州是范仲淹的出生地,也是他幼年丧父的伤心之地,没想到,冥冥之中始点却又变成了终点。同年5月,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病逝于徐州,享年64岁。朝廷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以表彰他济世治国的千秋功绩和先忧后乐的高洁品行。
范仲淹一生清贫,曾官居一朝宰相,但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私产,甚至入殓的时候身边竟然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马衡知道张伯驹跟琉璃厂的画店老板熟,所以他与张大千专门来找张伯驹协商,决定由他出面洽谈。张伯驹果然很快就找到了靳伯声,靳伯声就让张伯驹作保,答应以110两黄金的价格把《道服赞》卖给故宫。没有想到是,当马衡将这件国宝带回故宫后,却遭遇到两位著名学者的极力反对,他们联合否决收购《道服赞》。
原来,故宫博物院当时聘请了一批社会各界文化精英,作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尤其是要购买重要文物的时候,必须要征得这些专门委员的同意。当马衡就收购《道服赞》征求大家意见时,北大校长、著名学者胡适和辅仁大学校长、历史学家陈垣以价格太高为由反对购买,
马衡无奈,只得把《道服赞》又退还给了靳伯声。眼看着国宝又要流落他乡,张伯驹干脆自己拿出110两黄金,买下《道服赞》,并在手卷上加盖“京兆”和“张伯驹珍藏印”两方印章。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把包括《道服赞》在内的八件国宝级书画无偿捐献给国家,并长期陈列于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临摹的两件作品今天已是国宝级的文物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极其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朝代,这个时期还产生了一位书画皇帝。他唯一传世的一幅山水画真迹后来也成了张伯驹的收藏品。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书画皇帝宋徽宗。一提到宋徽宗的书法,我们马上就想到“瘦金体”。没错,这瘦金体书法就是宋徽宗创造的一种新书体,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什么是“瘦金体”呢?“瘦金体”笔迹瘦劲,铁画银钩,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同匕首,捺就像切刀一样。后人就把宋徽宗独辟蹊径创造的这种字体称为“瘦金体”。
宋徽宗学习绘画,一是坚持继承传统,二是注重写生。宋徽宗学画坚持从传统入手,大量临摹前人的优秀书画作品。比如流传到今天的《捣练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和《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博物院藏)就是宋徽宗的临摹品。这两幅画是研究唐朝绘画的珍贵史料,今天已是国宝级的文物。
宋徽宗的绘画题材除了人物外,在花鸟画创作上也取得非凡的成就,宋徽宗的花鸟画重视写生,以形神兼备著称。比如,他画仙鹤,竟能在同一幅画面上表现出20种不同姿态。他在生绢上画鸟雀的时候,别出心裁,用生漆点睛,雀的眼睛立体地凸出在纸绢上,十分生动有神。
宋徽宗可以说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他除了人物、花鸟画以外,在山水画创作上也是独树一帜。据说,宋徽宗一生勤奋,创作的书画作品约有一万两千多件,遗憾的是,保存到今天的只有区区几十件,这其中仅有一件山水画传世,那就是著名的《雪江归棹图》。《雪江归棹图》从乾隆时期进入内府后,就一直保存在清宫。直到清朝灭亡,被溥仪偷盗出宫,最后从长春“小白楼”流失到市场上。当时大批的琉璃厂书画商人一窝蜂赶到关外,大肆抢购这些“东北货”。在这种情况下,琉璃厂画商郝葆初也来到长春,他曾参与收购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另外郝葆初还买到了国宝级绘画作品——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不久,他把《雪江归棹图》又转卖给大收藏家张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