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六神磊磊:我是一个翻墙的人

2017-07-10 11:32 财新网

来源标题:六神磊磊:我是一个翻墙的人

在新书《六神磊磊读唐诗》的序言中,他说,“帮你翻进唐诗的花园,折出几枝带露的花来,拿给你看。喜欢的话,你就可以自己去找正门参观。”

“谢谢大家能来,这么热的天。我本来想找群众演员的。”新书首发式上,六神磊磊第一句话讲完,读者就笑场了。小小的书店挤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不得不限制人数。

六神磊磊无疑是国内最受欢迎的自媒体人之一。他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用金庸武侠小说评论时事热点,推送的文章篇篇“十万加”。

这次的新书是《六神磊磊读唐诗》,和金庸没关系,是他写唐诗的文章集锦。话题不同,风格未变,或许不够专业,但足够有趣。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写:“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翻墙的人,帮你翻过唐诗那道墙,去折出几枝带露的花来,拿给你看。喜欢的话,你就可以自己去找正门参观。”

索性自己加点“鸡精”,让大家轻松读唐诗

今人说起唐诗,常趋向两个极端,要么顶礼膜拜,上纲上线,不学不是中国人;要么觉得枯燥无聊,不切实际,尽管心里给唐诗发“好人卡”,还是宁愿去找“鸡汤”,和成功学约会。六神磊磊说,这两种态度都很差劲,索性自己加点“鸡精”,让大家轻轻松松读唐诗。

新书内容跨越四百年,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脉络,讲述一个个鲜活的诗人。他们“刷朋友圈”,喝酒撸串,在唐朝的诗歌江湖得意失意。

在《盛唐,那个伟大的诗人朋友圈》里,六神磊磊这样戏写王维名动长安的情景:

公主当场给他出了一道题:“十秒之内写一首诗,必须要有爱情、有暖男、有季节、有地理、有植物、有王菲。”

我们的白衣少年脱口而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玉真公主顿时泪流满面。她说出了改变少年一生命运的话:“I want you!”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里,“诗圣”杜甫是“热闹的唐诗俱乐部里”插不上话的小号。“对每个大V,他都送上最真诚的赞美……当时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夸几句很常见,但杜甫的那些大V偶像们没有片言只字表扬他的诗,连客套性的表扬都没有。”

文章结尾写道: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纪,中国才兴起了读杜诗的风潮。当时连文坛最大的大v韩愈都改了自己的微信签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杜甫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

每当想起这段故事,我都有点疑惑: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诗歌的价值吗?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两句诗: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这是他临近去世前留下的诗句。看来友谊是公平的,李白、高适、岑参们,你们从不把我当做天才,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把你们当做知音。

编剧史航认为,这本书在轻松诙谐之外,有一种深沉的沧桑感。“六神磊磊像陪着他们一起度过了很久岁月的人,所以提到谁的时候都不是隔山夸牛的态度。很多论诗、论文化的东西,往往把两个大文人写得快成一对亲家了,平添很多甜蜜。但真正伟大的灵魂,虽然在一起混,也会彼此错过。六神磊磊能把这个写出来特别好,有见识、有论断。”

你想象这个小杜甫,每天爬树一千次

2007年自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王晓磊,做了六年全职时政记者;2013年12月化名“六神磊磊”,开公号写金庸,自此风生水起。

他说自己开始写唐诗故事,是因为金庸小说里唐诗经常乱入。比如,《神雕侠侣》里,郭靖带杨过到襄阳城外骑马,路过唐工部员外郎杜甫故里,便开始以《潼关吏》教育侄子;《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到赵敏的绿柳山庄,中堂挂的字是元稹的《说剑》:“白虹座上飞,青蛇匣中吼。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所以,从读金庸到读唐诗,是很自然的过程。

2014年,他写了第一篇唐诗的文章,取名《膜拜吧!唐诗里的那些猛人猛事》,没指望有太多人看。写完已是深夜,随手发掉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网上转得到处都是,虽然大多数都没了他的名字。

“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写唐诗、杜甫会有人看。我以为大家爱转的都是仓央嘉措、纳兰容若之类。”后来,他写唐诗的文章越来越多,就产生了写一本书的打算。跟编辑说好半年交稿,结果一拖就是两年多。

那些日子里,六神磊磊每天的心情也随着文字起起落落。“当写到杜甫最后的日子里,老朋友们一个个离世,他感叹‘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的时候,忍不住湿润了眼眶;当写到韩愈为李贺鸣不平,大声疾呼:父亲叫‘晋肃’,儿子就得避讳不能考进士,那父亲如果叫‘仁’,儿子是否就不能做人了,此时又忍不住感动。”他在序言中写道。

他从来不觉得有任何一种人文学问非学不可,“吓唬谁呢?”只不过,错过它们的遗憾程度不同。“而唐诗,是一种错过后遗憾指数极高的东西。”

所以,他跳进唐诗的花园,想折几枝带露的花递出围墙吸引路人。最痛苦的是不知道该摘哪一朵出来,因为里面的好花实在太多了。

“比如杜甫,我尽量多写几篇,也不足以展示他的魅力成就之万一。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七言律诗的巅峰,我都是跪着读的;还有些特别可爱的诗,‘一日上树能千回’。你想象这个小杜甫,每天爬树一千次……杜甫忠君爱国、对朋友感恩仗义、对妻子忠贞不二……可以说这个人的一点一滴都值得拿出来说,但我只能写三四百页,能带出来的花只有这么多。”

做杂家,传播通识

一个前记者、现自媒体人对唐诗“说三道四”,很容易被挑刺。《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此前在公众号上发表过,立刻就有“专家”批评他胡说八道。“你这过气的网络写手,写这种东西,虚造概念。谁说过杜甫没有知音?”

六神磊磊哭笑不得。宋代赵抃就曾在《题杜子美书室》里写过,“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类似的情况,《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司空见惯。他经常被骂“万金油”,什么都讲两句,这事轮得到你说吗?罗振宇说,“但是没办法。我去年一年受影响最深的是财新主编王烁说的一句话,他说:‘知识的农耕时代正在结束,知识的游牧时代正在开始。’守住三亩田,一辈子汗滴禾下土,在里面要出粮食、搞出收成,这个知识途径正在结束。什么叫游牧民族?就是哪里水草丰美我去哪里。”

罗振宇认为,终其一生研究一个领域的分科治学,越来越无法满足大众庞杂的知识需求。做杂家,传播通识,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让更多的门外汉了解某一陌生领域,更为这个时代所需。

有读者提问,唐诗之后,六神磊磊会不会去读现代诗?

“至少近期不会。”六神磊磊回应。“因为唐诗有个特点,门槛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两岁小孩都可以学;但是无止境。”他以此类比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一个情节。枯荣大师问他的晚辈:你的一阳指练到第几品?晚辈答:第四品。枯荣大师又问:再给你一百年能练到第几品?晚辈答:渊深难测,弟子不知。枯荣大师问:能练到第一品吗?晚辈说:决计不能。

“我自己啃唐诗这种感觉很强烈。如果我现在练到第四品,再给一百年能练到第一品吗?决计不能。”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刘爽爽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