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深夜食堂》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误读

2017-07-10 11:16 中国文化报

来源标题:《深夜食堂》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误读

近日,根据日本知名IP翻拍的国产版《深夜食堂》在国内卫视和视频网站相继播出,但与日本原版近十年来所积累起的良好口碑相比,对国产版《深夜食堂》的评价,甚至可能创下了中国电视剧近年来的新低。的确,不土不洋、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这些被吐槽的特征都已集中出现,以豆瓣为代表的所谓高知或小资群体的集体性差评也确实事出有因。那么,国产翻拍的《深夜食堂》为何会陷入到如此尴尬的处境,而这又与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原创困境有着怎样的结构性关联,则是在这场喧嚣背后值得我们深入讨论的真正问题。

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能够大获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以深植于日本国情的方式呈现着日本普通青年群体的“烟火气”。由于日本本身就是一个过度注重尊卑长幼的、过分崇拜强者的、有着鲜明文化等级的独特社会;再加上过去二十年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社会结构高度板结、社会活力严重丧失,普通的日本青年长期生存在一个人情冷漠、奋斗无望、无人问津的社会氛围中。所以,《深夜食堂》中那种普通日本青年,在看似极其礼貌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的稀有的日本式温情,就成功地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振。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是具有鲜明日本美学风格的物哀式的、克制式的日本式温情,打动了包括普通日本青年在内的日本观众,而不是对美食及其制作过程的无节制视觉呈现。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在这里恰好悖离了原著之所以成功所依托的文化土壤,因为日本式的中和、节制的美学表达,即便是底层的“烟火气”,也不会肆意无度,而国产翻拍时却将这种“烟火气”误读成“文艺腔”,对美食接近“恋物癖”式的呈现,早已令其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功能,和剧情已基本剥离。自然,结局就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而且,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基本原因还在于,日本文艺生态中独特的媒介混合生态。2009年的电视剧版《深夜食堂》,是根据2006年漫画版《深夜食堂》改编而来。作为漫画版的《深夜食堂》有着更为深切的治愈系特征,自2006年开始连载,受到了广泛欢迎,其影响范围也不局限于日本青年群体和日本本土,在御宅族、二次元群体当中有着跨国性的影响,吸引了大量各年龄段的忠实粉丝。这都为后来的影视改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2009年电视剧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就引起收视热潮的“史前史”,包括2015年日本的电影版《深夜食堂》,以及2015年韩国的电视剧版《深夜食堂》,都是日本这种独特的媒介混合生态脉络的自然衍生产物。这也是《深夜食堂》作为知名IP为何能够被引入我国的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我国不仅在价值观和文化语境上与之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我国的媒介生态结构也和日本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这更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误读:没看过、不了解日本原版漫画、电视剧《深夜食堂》的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而真正的日剧粉丝又会觉得张冠李戴、不伦不类。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广电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在新世纪初就已经基本完成,卫视上星之后,有线电视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已基本普及,再加上近十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几乎已经覆盖中国社会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来自一二线城市之外的,过去并不在主流媒体视野中的,并大多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亿青年群体,开始作为包括电视剧市场在内的我国广电体系的新的增量。这一群体的复杂性、多义性也远远超过以豆瓣为代表的,所谓高知或小资群体,他们虽然相对掌握话语权,并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能力,但他们并不是电视剧观众的主体和主流,尤其在视频网站已经颇具行业规模的今天,电视观众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与上述结构性转型相重合、相适应的是,我国在新世纪以来,再次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化进程。那些来自一二线城市之外的,过去并不在主流媒体视野中的,并大多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亿青年群体,在这一时代浪潮中所经历的、沉积的情感、经验,是否在这十余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充分的文艺呈现?答案当然显而易见。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在这个结构中,正处于首鼠两端的荒诞境地:以豆瓣为代表的,所谓高知或小资群体认为其山寨、抄袭,而对于那数以亿计的电视剧市场的新增量的现实生活而言,又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总之,我国电视剧类型化的破冰之路还有着太过漫长的探索周期,类似国产《深夜食堂》这种脱离文化土壤、媒介环境的文化误读,显然不是个案,只还会有更多。以电视剧为表征的中国广电体系,能不能找到可以跟上时代步伐的、可持续的原创性表达机制,这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核心症结。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孙佳山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