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寻访中国民间藏书楼

2017-07-06 08:00 中国青年报

来源标题:寻访中国民间藏书楼

作为学者,韦力有很多头衔: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全国古籍评审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而他最喜欢的称呼,也许是“藏书家”,最爱干的事,也许是寻访藏书楼。

“一定有前辈寻访过古代藏书楼,可惜没留下系统的记录。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基本调查清楚了古代藏书楼的现存情况。”韦力说。在十几年前出版的《书楼寻踪》中,他记录了80余座藏书楼,连门牌号都记了下来;在今年出版的新书《书楼觅踪》里,又有160余座藏书楼被重新发现。

私家藏书楼始于何时?韦力以自己的寻访经历判断,是秦代的二酉洞。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儒伏胜冒死抢出一千余册典籍,历尽艰险,藏于湖南沅陵县的一处山洞中,经学火种得以保存。后人用“书通二酉”来比喻读书甚多、学识精湛。韦力把二酉洞看作伏胜的藏书楼,也是中国私家藏书楼的开端。

有这样一个略显悲壮的开端,中国的藏书楼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总显得风雨飘摇,尤其到了清代,藏书集于大成,也毁于旦夕。但关于藏书楼的传奇从未消散,藏书楼,是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文人的精神坚守。

藏书家对民族历史的传承有汗马功劳

寻找藏书楼,是一个费时费力费脑子的大工程。韦力一般的策略是,先查藏书楼的名字,查到后接着查地方志和地名办,了解大致方位;然后找当地朋友了解,那一带有无遗迹,老街区是否尚存;查完资料,串出一条线,最后韦力会亲自去一趟,跑上十天八天,一条街一条街地打听。

韦力说:“古代没有影像,可是中国人对民族的历史如此熟悉,都是源于文献。我们要感谢书的保留者为此付出世代的心血,让后人得以读到这些书。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骄傲,却常常忘了把历史留下来的藏书家们。寻访藏书楼,是向藏书家致敬,他们对民族历史的传承有汗马功劳。”

韦力所找到的藏书楼,四分之三都处在江浙一带。清代藏书家徐时栋,并不算最知名,但论执着,他可能排第一。

徐时栋建的第一个藏书楼,名叫“恋湖书楼”,后改名“烟屿楼”,藏书量达十万卷。然而,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攻宁波,徐时栋带全家避难,把书藏到了建岙山的金岩山洞内,却不知怎的被附近寺庙的僧人烧来取暖,损失惨重。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攻入宁波城,“烟屿楼”第二次受损。当时,徐时栋为了“备份”藏书,还在宁波城西门外建了一个“城西草堂”,可是同治二年(1863年),“城西草堂”失火,藏书被烧了个一干二净,“劫灰十万卷”。

至此,大部分人可能对藏书已然没有信心,但执拗的书生就是不认命,三毁三建,又在“城西草堂”旧址上再起藏书楼,命名为“水北阁”。终于,这座藏书楼无灾无难,直到徐时栋去世后,仍完好保存了38年。

徐时栋“屡败屡战”,却并没有将藏书锁起来秘不示人。同治七年(1868年),他参加了《鄞县志》的编写工程,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查阅古籍资料,他干脆把编辑部搬到了自家的“水北阁”中。

和徐时栋一样,很多藏书家藏书,并不仅为了“藏”,而是为了更好地“用”。甚至,清末的启蒙也可以说是从藏书始。比如,康有为,现在年轻人的第一印象是来源于高中课本的维新派领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藏书家。在“万木草堂”,他搬来了藏在南海老家的古籍,还大量购买西学著作,供弟子们学习。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所有财产被查抄,藏书的一部分被焚烧,据传多达300多箱。

中国实业和慈善事业的开创者、曾经的中国“首富”盛宣怀,在江苏常州建有藏书楼“愚斋”。他的藏书观非常开放,认为贻之子孙不如公诸同好。在日本收书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余志在备将来开办图书馆,公诸同好,与收藏家不同,故和汉新旧,不拘一格。惟山海壤流,愧无以裨助学界尔。”

1910年,位于今天上海淮海路附近的“愚斋图书馆”落成。可惜,目录尚未编完,盛宣怀就病逝了。此后,盛家后人将愚斋藏书全部捐给了民国政府,再由政府分藏于由盛宣怀参与创办的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和山西铭贤学校。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蒋肖斌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