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上“四大菜市场”买尖货

2017-06-30 08:2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上“四大菜市场”买尖货

▲东单路口的东单菜市场。

▲1972年4月,朝内菜市场。胡敦志/摄  

1982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 

1978年10月,顾客们在西单菜市场选购盘菜。叶用才/摄  

1964年9月,东单菜市场。冯文冈/摄 

1983年1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1985年9月14日,《北京日报》1版

▲现在的朝内菜市场。

2010年5月17日,《北京日报》5版

 

今天,北京菜篮子极大丰富,“吃什么有什么”,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但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人们想大宗采购或者置办点像样的副食品,都要跑到东单、西单、朝内、崇文门这四家京城最著名的菜市场。如今,四大菜市场或早已销声匿迹,或全然不复当年风貌,却依然牵动着许多老北京人心底的记忆。

北京菜篮子风向标

四大菜市场“江湖地位”甚高,论起资历来倒是有深有浅。

东单菜市场,发端于清末,原址在东单二条,在“四大”里头历史最悠久,最初叫“东菜市”。1950年代初,“东菜市”成了国营菜市场,品种齐整丰富。菜市场旁边是早点铺,买完菜可以吃个饭歇歇脚。东单菜市场的建筑布局大开间、高立柱,南门上还顶着圆弧造型,模样像个火车站。

西单菜市场,建于1956年,原址在西单北大街路西皮裤胡同。那会儿,北京商业设施极不发达,西单却集中了西单百货商场、首都电影院、鸿宾楼饭庄等买卖家,是人们逛街购物的首选去处。所以西单菜市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曾日接待顾客5万人次,是全国十大菜市场之一。

朝内菜市场,1953年开业,原址在朝阳门内大街南侧老外交部的斜对面。早先是糖市,每年腊月廿三祭灶前,街边摆满了卖关东糖的货摊。1950年代拓宽马路,街内的小商小贩结束“雨来散”的生活,被集中到万历桥胡同附近的大棚里各设摊档,逐渐发展成了大菜市场。

崇文门菜市场,“四大”中最后建成,同时是体量最大、货品最全的一家。1960年代,因修地铁,崇文门城楼、箭楼等建筑拆除,留下一片空地。1975年初,为解决周边百姓买菜难,崇文门菜市场动工,门牌是响当当的“崇文门外大街1号”。崇菜的营业大厅设计成了开阔宽大的穹顶,挑高近4层楼,气派得像个剧场。1976年3月1日,崇菜正式营业,对口崇文区廊房一条、二条、三条2200户居民的凭证副食供应,这座熙熙攘攘的穹顶建筑从此成为崇文门地标之一。

四大菜市场坐镇北京旧城的东西南北,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撑起了北京人的菜篮子,是整个副食行业的风向标。

“被人流拥着往前走”

“到商品经济大海里游泳”

改革开放后,供应短缺逐步缓解,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严格按人头分配的副食品供应体制松动,原来必须凭“本儿”购买的东西,渐渐可以在市场上以现金议价交易。1980年,四大菜市场普遍出现议价商品。凭借与全国各地及供应商们的良好关系,加上人员、资金多,吞吐能力强等优势,“四大”能拿到许多炙手可热的俏货,议价粉丝粉条、五香豆干、糖蒜酱瓜等纷纷摆上柜台。

“国营商业不能再坐店等食,要到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里学游泳。”四大菜市场各显神通。本报报道记录:“食品公司供应的牛肉价格偏高,西单菜市场就以1.55元/斤的价格,从外埠自采鲜牛肉,使场里牛肉的零售价,比批发部门的批发价还低。”(1985年9月14日,《北京日报》1版《放下国营大店架子 在改革中做活生意》)

“只要商品受消费者欢迎,就千方百计把它搞进来。”在这方面,崇文门菜市场走得更远。1980年代初,崇菜用手中结余的部分议价商品,到其他地方换成更加紧俏的东西。这种“超前”做法被指责是“卖大号”——把配给物资倒卖出去牟利,一时间沸反连天。经过曲折调查,才最终确认:崇菜搞活经营不违反政策,合乎改革方向。

到了1986年春节,崇菜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展销交换来的海南椰子糖、珠江牌啤酒。也是这年,崇菜开启北京菜市场南菜北运的先河,不再依赖各省市蔬菜公司拿货,而是自己转大半个中国收菜,拉来了北方冬天看不到的西红柿、柿子椒,还有四川细菜豌豆尖。紧接着,崇菜开始采购南方水果,包机往回运荔枝。

搞活经营还体现在服务上。这一阶段,菜市场们接连推出代客宰鸡鸭鹅、劈猪头剁排骨绞肉馅等业务,同时热卖各色半成品拼盘,七分钱买盘青豆黄瓜丁,五角钱买盘肉片茭白,回家稍微收拾下就能下锅,而这些盘菜都是售货员抽空赶出来的。

变革的动能,来自于经营体制切换。1983年,四大菜市场打破“铁饭碗”“大锅饭”,推行内部承包责任制,“联销计酬”“联利计酬”,结果是“一改就变一包就灵”:西单菜市场熟肉组某售货员,过去不管顾客排多长的队,总是慢条斯理售货,人称“睡不醒”。承包后,她就像变了个人,半天能卖过去一天的货。

变革的动能,也来自于市场竞争压力。进菜渠道放开后,国营、集体、个体都可以自己组织货源,连街头小菜摊,都摆着十二三种细菜。随着经济搞活,猪肉经营渠道增多,农民、个体户争先以鲜肉赢得顾客,很快,原本多年只卖冻肉的国营菜市场的肉案上也开始见“鲜儿”。

“招牌还在味儿没了”

1980年代末,“菜篮子工程”启动实施,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小摊点构成了一张庞大的供应网,副食品零售已然放开,冬储大白菜不再受宠。进入1990年代,商业连锁超市进入北京人的生活,并最终成为主流业态。商品应有尽有,什么时候都买得着,最直接的表现是“前两年什么破东西都有人要,现在是多好的东西人家都要挑半天”。

随着城建加速,1991年,朝内菜市场因兴建百货商厦被拆除。1993年,随着王府井大街改造,东单菜市场跟着整个东单二条一起消失,原址建起了东方新天地。1997年,西单菜市场拆迁,地块上矗立起了君太百货。

1998年,朝内菜市场重建,与奥士凯物美合作以超市的新面貌落户东四十字路口东北角。2010年,最后一个传统柜台式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闭店搬家,迁至广渠门内大街。5月16日闭店当天,赶来送别的近万名老主顾将货品全部买光,连柜台上的价签都被摘去做纪念。2015年,新的东单菜市场在和平里西街开业。至此,除西单菜市场未恢复外,其他“三大”都在异地重张,还挂着过去的金字招牌。

念想儿没断,名儿没变,但味儿没了。本报调查发现,如今的朝内菜市场生意还算红火,但人们更多称其为“物美”,浑然忘记他带着国营老菜场的血脉。而“蜗居”广渠门的崇文门菜市场规模缩水,泯然周围一众超市中。

物质短缺,造就了四大菜市场的别样辉煌。市场经济下供应极大丰富,他们的“衰落”也是顺理成章。这样的改变,对北京人来说是好事,而记忆中老“四大”热络、亲切的感觉,则永远不会磨灭。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