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20世纪中国戏剧 我们弄错了太多(2)

2017-06-30 08:29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20世纪中国戏剧 我们弄错了太多

我写这本戏剧史,是希望通过历史让大家找回戏剧的活力

青阅读:您说戏剧始终都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它自身的演变和发展,是最重要的。但是看了您的书,会发现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不间断地接受精英阶层的介入、利用、改良甚至是改造的过程中,这极大地改变了戏剧的面貌,对此您怎么看?

傅谨:在20世纪上半叶,真正像赵熙(川剧)、罗瘿公(京剧)这样的大文人介入戏剧的现象并不多见,你会发现参与戏剧创作最多的是报社记者、乡村秀才一类人,他们未见得有那么强烈的精英视角,他们才是20世纪上半叶戏剧创作的主体。20世纪下半叶在政府主导的戏改中,确实有一些优秀的文人进入戏剧创作中。戏改后戏剧制度产生了很大变化,制度变化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其他方面。文人对戏剧的介入和提升作用是肯定的,但如果失去了和市场的互动,它的作用难免被弱化。在我看来,这使得文人对戏剧的提升作用下降了。

反思与重新评价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是我近30年学术研究的主轴,多年与戏剧界的同行、前辈的交流,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前几乎是一边倒的肯定,现在基本上同意戏改有很多可讨论的空间。其中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精英的介入对提升单个作品的艺术含量和美学价值确实有作用,然而从行业角度看,成本多大?付出了什么代价?从这个角度看,恐怕就不该完全肯定了。

青阅读:说到50年代戏改,甚至到后来的样板戏的诞生。我觉得看您的书,会找到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我们或许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陈独秀这些精英知识分子的戏剧改良的主张里找到某些源头?它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沿革的。

傅谨:我之所以把20世纪中国戏剧史当作一个整体,当然是受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提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启发,是在此基础上做的尝试。20世纪中国戏剧以1949年为界分为两半,看起来前后差异很大,但是我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找它们的历史沿革,从世纪初的启蒙运动,到后面的戏改,以及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变化,看到某种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我很重视这个历史脉络,努力在叙述中把握这一条线,虽然表面看起来点很多,毕竟涉及那么多地域和剧种,但是其中的问题意识及逻辑进程,我还是想努力体现出来的。如果只是罗列戏剧现象,那是百科全书,而不是历史。

青阅读:站在历史上来看今天这个多媒体的时代,人们娱乐和审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是否觉得戏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傅谨:并没有。这些年因为很多原因,戏剧丧失了活力。找回戏剧的活力是关键,我写这部戏剧史,也存有通过戏剧史写作让大家知道戏剧怎样才有活力的念头。不是说写这120万字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但现实关怀始终存在。当然太有想法对于写史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我有时也担心会不会丧失客观性。有吗?采写/本报记者 刘净植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刘净植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