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女儿李鹿追忆:最后一场演出 父亲豁出去了

2017-06-06 08:22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女儿李鹿追忆父亲 最后一场演出 父亲豁出去了

2001年10月19日凌晨零点39分,父亲离开了我们,不禁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位音乐老人——父亲的挚友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他们两位音乐老人的去世使1999年11月19日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式音乐会成为了这两位老人的千古绝唱。

排练前 身体不适病情严重

二十年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曾经访问北京,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此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斯特恩的访问就像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世界了解了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了世界。为了纪念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北京国际音乐节准备邀请斯特恩先生再次访华,并与我父亲李德伦再次合作演出20年前他们曾经演出过的曲目《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除此以外,音乐节还安排曾经在影片中出现过的三个学习音乐的孩子(二十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及教授)在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为了能够实现这个计划,北京国际音乐节音乐总监余隆于1998年专程到美国纽约拜访了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先生,斯特恩先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并幽默地说:“你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俩有多老了!”父亲非常清楚地知道,这场音乐会的意义非同寻常,也在积极地为这场音乐会做准备。

事与愿违的是,1999年9月中旬父亲感到身体非常的不舒服,到中日医院去看病,大夫说是气管炎,给开了点药就回家了。母亲还是不放心,联系了和平里医院,就在去医院的前一天,父亲半夜突然喷射性地呕吐起来。经检查得知是肺炎,同时伴随肾衰竭(父亲1978年患肾癌,手术后只有一个肾),情况非常严重。经过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1点左右病情才有所稳定。

11月19日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的日子越来越近,斯特恩马上就要到北京了,“演,还是不演”就像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演出前 轮椅上指挥乐队

我看到父亲病卧在床,他脸色苍白,鼻子里插着氧气管,我轻轻地俯在父亲耳边问:“19号的音乐会能演吗?”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能……”我被他的回答震惊了,看样子老爷子这次是豁出去了。父亲在二十四小时特护的监护下,开始了这场世纪末音乐会的准备工作。

11月18日下午,父亲来到了世纪剧院做演出前的排练。这时老斯特恩正在舞台上与他的儿子小斯特恩排练音乐会的加演节目,当他见到坐在轮椅上的父亲,便一边拉琴,一边向父亲走来,等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两位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开始排练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了,父亲身穿红色的毛衣,坐上了指挥台,所有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父亲拿起了指挥棒打下了第一拍,莫扎特的音乐响彻了整个剧场。八十多岁的老人,病魔缠身的父亲,指挥还是像当年一样的松弛和流畅,头脑还是像当年一样的清醒,他用他的双手极好地控制着整个乐队。父亲和斯特恩两位八十高龄的老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两位老人用一生的音乐阅历,把莫扎特的音乐诠释得无懈可击,很多音乐界专业人士都连连称赞“这才是真正的莫扎特”!

音乐会 喝彩声经久不息

1999年11月19日傍晚,北京世纪剧院门前人山人海。北京音乐节组委会专门请来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两位老人的好友英若诚先生担任音乐会的主持人,他幽默的话语、纯熟的英文让全场的中外观众领略了这二十年的变迁。

上半场,二十年前曾经戴着红领巾为斯特恩演奏过的小学生、二十年后已经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的王健、徐惟玲和潘淳为大家演奏了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下半场开始了,人们期待的这一刻终于到来了,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指挥家北京国际音乐节音乐总监余隆和父亲最疼爱的外孙科民推上了舞台,这时剧场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同时两位青年指挥家李心草和杨洋从另一侧跑上舞台,帮助把父亲搀扶到指挥台上。满头白发的斯特恩拿着小提琴走上来了,剧场里又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在等待着这20世纪末的绝响。

两位老人互相默视了片刻,斯特恩向父亲轻轻点了一下头,父亲举起了手中的指挥棒,莫扎特的音乐顿时充满了整个北京世纪剧院的音乐大厅,如醉如痴;人们的眼睛模糊了,他们被这优美的音乐和这两位老人对音乐刻骨铭心的爱所感动,台上演奏员的眼睛也模糊了,他们强忍着眼泪,不让这眼泪沾湿他们正在演奏的乐器。

音乐会结束了,整个舞台被淹没在鲜花的海洋里,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经久不息……两位老人走了,可他们的音乐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的音乐殿堂里回响。

■人物介绍

指挥大师李德伦

1917年6月6日,李德伦在北京出生。1938年考取辅仁大学历史系,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队;194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大提琴专业,先后师从舍夫佐夫及杜克生学习大提琴,师从弗兰克尔学习音乐理论。在校期间与同学一起组织“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通过举办音乐会,为中学募捐、宣传抗日。1943年起在上海担任话剧配音乐队指挥。1946年11月,赴延安担任中央管弦乐团指挥和教员。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指挥。1953-1957年,李德伦在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阿诺索夫门下作研究生。留学期间曾指挥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20几个著名乐团,并在苏联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山林之歌》等中国作品获得了好评。

1957年秋,毕业回国后的李德伦担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1958年1月执棒中央乐团演出他留学归国后的第一场音乐会,用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开启音乐人生的新篇章,之后一个月间,他指挥乐团连续演出该曲13场,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李德伦带领中央乐团举行“星期音乐会”,他以介绍乐器的形式向观众讲解如何欣赏交响乐,为在中国培养交响乐听众奠定了基础。“文革”前,他组织乐团同事和创作人员创作了《交响乐沙家浜》,为此中央乐团在“文革”中得到了保留。

1980年开始,李德伦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大量西方经典作品进行中国首演,更积极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先后指挥了贺绿汀、马思聪、罗忠榕、吴祖强、陈培勋、黄安伦等中国作曲家数十首交响乐作品的演出。他在北京、天津、广州等20多个城市组织乐队训练演出,促进地方乐队的建立及北京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的兴建。

李德伦还率领中央乐团到日本、朝鲜、香港、澳门演出,并带领室内乐团去西班牙的20多个城市演出。作为客席指挥他曾指挥过古巴、芬兰、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的交响乐团,与国际著名演奏家如梅纽因、奥依斯特拉赫、托泰里、斯特恩、马友友等数十人合作演出。

1959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李德伦指挥500人大乐队演出。1987年3月1日在首都体育馆,庆贺交响乐爱好者协会成立一周年的“交响乐之春”音乐会上,李德伦压轴登场,指挥来自中央乐团等11个专业团体的800多位音乐家演出了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成为轰动全国的古典乐大事件。         

1999年11月,李德伦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携手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演出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这是大师生前执棒的最后一场音乐会,这场世纪绝响在乐迷心中留下的至美之音至今令人怀念。作为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正如李德伦所说“交响乐是奉献的艺术”。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交响乐,直至2001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