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四个维度涵盖94个传统理念 “社会和谐”与“孝”认知度最高

2017-06-06 08:17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发布

今年1月到2月,由于丹领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课题组(简称课题组),就国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课题组对北上广深15周岁以上居民,以入户调查方式获取了3024个有效样本。在第五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现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简称调查)正式发布。调查实际涉及“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的94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

Step1调查分析 “人与自我”

——指中国人的自身道德修养,涉及道德品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三个层面,包含“仁义礼智信”、“见贤思齐”、“推己及人”等17个价值理念。

第一层面是中国几千年来最稳定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数据显示,当代中国人对这五种基本的德行品质认知度一般(66-68分之间),但是认同度非常高(81-85分),于丹提示大家关注‘信’的概念认知度分值最高这一点,“这体现出当下中国社会对于公民社会个人信誉体系缔结的渴望,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诚信度在下滑着,另一方面,内心的期许,对诚信的要求反而是最高的。”

第二层面是价值取向,在勤学上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乐天知命、见贤思齐五个体系中,“见贤思齐”的概念认知度最低,但是内涵认同度最高(82分)。于丹分析称,“古代中国人推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认知程度上看,这可贵的价值取向是今天普及传统文化的薄弱点之一。但是从内涵认同度来看,当代中国人仍然觉得见贤思齐是非常有意义的,认同这是当下中国人需要修为的一种重要品质。‘见贤思齐’认知度和认同感之间的反差,恰恰是我们文化传承普及者要做的工作重点。”

第三层面是行为方式,七个价值理念中,“推己及人”概念认知程度最低(59分),但内涵认同度较高(81分)。“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忠恕之道’的‘恕’。虽然当代中国人对这个概念知之甚少,但却普遍认同将心比心、人心换人心的换位思考方式。”大家对“重视因果”这个概念认知程度最高,但是内涵认同度是最低的,“大家都听说过因缘果报,可是由于今天科学意识的发达,很多人会失之武断地认为因果就是迷信,不太相信自己行动的起因才是自己果报的源头。《周易》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地的道德、四时的节序、日月的光明,当代人都是认可的;但说到与鬼神合吉凶,今天很多人持批判态度。”

“人与家庭”

——指中国人的伦理价值化育,包含亲子、夫妻、亲戚三种主要家庭关系领域。

在中国古代,家教门风是化育伦理关系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在夫妻关系中,“夫妇敬”是中国传统夫妻关系的重要共识,今天也是认同度最高的理念。传统价值中,“妻贤”与“夫义”是一对伦理关系,但是今天社会对“妻贤”的认知度要远远高于“夫义”。“今天大家都认可夫妇间的互敬互爱,但是对夫妻地位的态度变化很大。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和地位提升,以前的这个概念能不能用来评价今天妻子的位置,这点上大家也有怀疑和讨论。单纯‘妻贤’这个概念已经很难评价中国妻子了。”

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亲子关系和亲戚关系的认知度(75-82分)和认同度(79-83分)都很高,认知度和认同度之间差异不大。亲子关系中的“孝、敬、慈、严”在概念认知和内涵认同上关系呈现最稳定。于丹指出以前大家说到父母的时候都是称“慈和严”,现在都说“我们家老爷子、老太太”,她呼吁中国人建立从内心的典雅到语言的典雅。在亲戚关系中,随着中国从家族社会进入家庭社会,亲戚关系变得松弛了很多。在家庭和睦、宽厚包容、长幼有序、慷慨好施这组概念中,大家对家庭和睦了解和认同都很高,“中国人讲家和万事兴的,一切从家庭开始。从2013年开始,社会努力弘扬家教文风,影响力已经可以看到。”认同度和认知度相对比较低的是慷慨好施,“以前乡里乡亲之间谁家缺点什么随手可以去别人家拿或者借,现在大家的私有财产保护意识相对强了。”

“人与社会”

——是中国人的伦理价值传承。

古代中国人大都以血缘家族形式安顿于土地之上,生于斯,长于斯,并没有社会或者社区的概念。即便如此,个人与非亲缘关系的他人之间依然存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自然化合为古代中国人的伦理秩序。虽然今天中国社会结构迥异于传统宗族社会,但是寻求和谐的群体互动关系、朋友有信的平等交往关系、尊老爱幼的差序年龄关系,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要素。数据显示,“人与社会”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比较高。其中,“社会和谐”概念认知度和内涵认同度均最高,都超过80分。而尊老爱幼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于丹认为这体现着“中年人密集地出去打工,老幼两端呈现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现状。

“人与自然”

——代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化成。

“中国人可以说都是自然主义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例如,‘天人合一’这个观念让整个中国文化大循环呈现为稳定状态。《道德经》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从天地万物到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认为,‘一’之后就稳定了。”与“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相比,“人与自然”概念认知度最低(43-62分),但是内涵认同度并不低。于丹指出“民胞物与”的概念认知度最低,跟都市的生活形态有关的,“原来的田园生活中,所有的孩子是跟动物、植物一起生长,原来中国农耕结构的家庭关系中,人畜和谐这是一种基本常态,人对动物是尊敬的,家里的大牲口跟人都是朋友。但是现在城里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见到过动物,他们见的都是宠物,而人对宠物的态度和对动物是不一样的,给小猫小狗织个毛背心,再染个色,不是民胞物与的态度。”虽然大家对这个词的认知度不高,但认同度却是“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中最高的,“人应该爱植物,爱动物,不那么狂妄地破坏。在数字的反差中看到了我们努力的空间。”

现场选取兼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35个数据          

于丹在论坛现场选取其中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35个数据,从概念认知度(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了解程度)和内涵认同度(对传统文化价值涵义的认同程度)两个层面解读了这些在古代中国形成价值默契的传统价值观,在今天社会中被认知、接纳、质疑的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构造着今天的文化价值默契。在35个传统价值中,“社会和谐”与“孝”两个概念列在认知度的前两位。“一个关于家庭中的道德,一个是关于社会的状态。传统文化把孝当作伦理的起点,当作君子务本的根基,在我们这几年的推广宣传中大家可以感受到。而‘社会和谐’是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影响力的概念。”

Step2概括总结

根据调查的各项数据,于丹做出如下总结。 “人与家庭”和“人与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最熟知的传统文化价值领域,在全部35个传统价值中,“社会和谐”与“孝”列在概念认知度前两位,这是因为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孝”,认为是“仁之本”;而近年建设和谐社会、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帮助“社会和谐”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人与自然”是当代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文化价值领域,“人与自然”四个概念中,“敬天法祖”、“道法自然”、“民胞物与”概念认知度均低于55分,“天人合一”概念认知度也仅有62分, “我们的乡愁越来越少了,因为太多的乡村迅速地被水泥丛林覆盖,它们有了柏油马路和立交桥以后就变成了城市,”于丹认为中国人始终是农耕民族,自然才是我们的信仰。在“人与自我”中传统文化价值的概念认知度差异大,17个“人与自我”文化价值理念中,概念认知度最高的“勤学上进”(77分)和最低的“见贤思齐”(48分)都来自“价值取向”,两者相差29分。此外,“乐天知命”、“推己及人”的概念认知度也偏低(低于60分);“自强不息”、“重视因果”认知度较高(高于70分)。

35个传统文化价值的内涵认同度全部高于74分,总平均80分,远远高于概念认知度总平均68分。于丹认为,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虽然百年来不断遭受质疑,但是仍然化育着中华民族为人、为德、处世、立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活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血脉中。“这就是基因,可以在某一个时间被遮蔽,但是不会消亡,一旦得到相应的阐释和当下土壤的激活,会一直是一个活性因素,这种文化的认同是文脉的传承,是当下我们要做的激活工作。”

Step3对策建议

让传统文化价值得到有效传播,是这次调查最终目的所在。于丹为四个维度一一提供了对策建议。

“人与自我”

——凝练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体系。

“一个人能多一些自律,就会多一些自尊,自尊强的人在社会上自由程度相应也会更强,凝练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建立当代价值体系,依然要从人与自我开始。”于丹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为活的思想源泉,在当代依然化育着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基因始终活在当代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当前我们应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凝聚出代表中国文化根本特征的文化基因。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古为今用的态度,唤醒那些适应时代、经世致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重新激活中国文化的本源动力与生命活力。

“人与家庭”

——重建当代家教家风的传承路径。

中国家庭结构从大家族向小家庭的演进,改变了传统家庭伦理传承所依赖的家族土壤。 然而传统家庭伦理价值仍然是当代中国人最熟知和认同的传统文化价值。“父慈子孝”、“夫妇相敬”、“长幼有序”、“包容和谐”等传统文化价值的高认知度,是重建当代家教家风的价值传承基础,也为之提供了有效的现实传播路径。

“人与社会”

——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于丹指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有复兴趋势,但是现有课程往往只重视诵读记忆,而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质——伦理价值培育。“小孩可以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但该吃饭的时候却会乱跑,这就是知识教育,而不是价值教育。”

怎样构建一套完整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课程标准体系,怎样正视城乡一体化、核心家庭化的社会现状,怎样构筑“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传统价值教育体系、活化传统文化价值教育工作……于丹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孩子脖子上挂着钥匙去别人家做功课,这样的情形大概是30年之前的场景了,我们能否建立起安全的社区,能否让孩子增加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在家里跟爷爷奶奶打交道,以至于长大以后认为全社会都像奶奶那样让着他。这个结构能否打破,是‘人与社会’调查中我们看到数据之后的一种期许。”

“人与自然”

——时令节序与人生仪礼的创造性转化。

“人与自然” 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反映出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考。“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自然伦理价值,以岁时节序和人生仪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面对乡土社会的消逝,于丹认为应该借助田野调查、文化研究等方法,厘清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嬗变和发展趋势。进而以岁时节序与人生仪礼为抓手,构建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生命良性互动的仪式感和秩序感,制作和传播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安顿中国人的天道理想与生命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在我们向国际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中,应该把二十四节气传递出去,西方的节日是从天上来的,把神的时间变成人的时间轴。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向土地致敬,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男性

概念      得分

社会和谐  82.1

孝        81.7 

敬        78.9

勤学上进  78.4

慈        77.9

严        77.6

宽厚包容  76.5

朋友有信  76.2

自强不息  75.9

贤妻      75.1

总平均分  65.9

女性

概念      得分 

社会和谐  81.8

孝        81.7

敬        77.7

慈        77.6

严        77.3

宽厚包容  77.2

勤学上进  77.0

朋友有信  75.6

慷慨好施  77.0

自强不息  74.6

总平均分  65.1

认识得分

■链接

传统文化价值与人口变量的交叉

数据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进行了人口变量的交叉比对分析,分别考察在性别、收入、职业和教育程度上,不同人群所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差异认知。35个传统文化价值的概念认知度的平均值,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很小(0.8分)。认知度最高的十大价值理念,男性和女性有九个是相同的。唯一的性别差异在于,男性对“妻贤”的概念认知度较高,而女性对“慷慨好施”的概念认知度较高。数据显示,传统文化价值总体认知程度与收入水平基本成正比:月收入4000到30000的人群对“勤学上进”概念认知度较高,月收入2000到3999的人群对“宽厚包容”概念认知度较高。在14类职业群体当中,党政、事业、社团单位领导干部对35个传统文化价值的总体概念认知度达到77.7分,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农业劳动者的总体概念认知度只有62分,得分最低。学历越高,传统文化价值总体概念认知度越高。

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