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师牛”情结

2017-06-03 14:52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师牛”情结

“寄情”和“师牛堂”是父亲常用的两方印章,“师牛堂”也是他晚年画室的堂号,这里蕴含着他画牛时的两种心境——“寄情”表达了他生命和艺术中始终保持的淳朴而浪漫的真性,还有对田园乡土、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向往;“师牛”则成为父亲经历时代沧桑及艺术实践过程中,敬畏和坚持的一种精神。

“牛”成为他绘画重要内容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重庆沙坪坝,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父亲住的农舍与牛栅相邻,国之危难与窗外水牛早出晚归的田园风景形成强烈对比,更增添了他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的期盼。自此,父亲开始大量画牛,牛成为他心性与真情的宣泄,也是精神象征的一种寄托。

在父亲晚年多次画的题材“五牛图”中,题有“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其中的“足不踏空”,正是他人生观与艺术态度的写照,与“实者慧”一样成为他人生感悟的铭志。父亲早期画牛以线为主,潇洒、写意,表现牧童嬉水、牧童戏鸟等题材,充满了田园牧歌般的文人气息;拜白石老人为师后,他深深感悟到笔墨表现的真谛——白石老人敏感而大胆地抓住生活中的新鲜感受,以特殊性的笔墨表现其韵味。他从白石老人画的虾、蟹中汲取到简洁笔墨的韵味,画牛的意境也绝不是简单承袭古人,而是把更个人化的新鲜感受会集到画面上。

牛的题材虽有单一性,可父亲总会出其不意地表现出不同的境界与看点:他巧妙地画出春柳下牧童骑牛于水中畅行的情景,以焦墨描绘带有幽默和自喻的“犟牛”。《牧韵图》中,勾画了盛夏时分的浓荫树下,牧童甩掉鞋子,躺靠在树干吹笛,牛伴着笛声酣睡,一片和谐惬意;《秋风吹下红雨来》的秋日落叶中,牧童在牛背上追逐被秋风吹远的草帽,画面灿烂生动;上世纪80年代的《林茂鸟竞归》,描绘了牧童在归途中仰望成群的鸟在天空盘旋,想要回到浓郁的树林里栖息的情景,预示祖国的强大将会吸引大批海外学子归来……他在抓住题材、内容丰富性的同时,不断锤炼笔墨表现的单纯性、整体性、书写性、写意性,从而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传统有“翰墨缘”之说,画牛也成为父亲与友人交往的纽带。记得父亲的老友力群的儿子郝明要赴香港求职,临走时来家里告别,父亲为他画了一幅牛,郝明希望为他题上款,父亲说:“不要了吧,万一哪天有困难要卖,没上款更容易。” 1972年,著名旅美记者赵浩生在离开大陆多年后重返祖国,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回国的起因:“去国二十多年后,是一部电影和一张画,撩起压在我心底的无限乡思。这部电影是1971年夏我在巴黎看到报道河南林县修水利的《红旗渠》;这幅画是1972年我在香港买的李可染的《牧牛图》。”回国后,赵浩生做了《李可染、吴作人谈齐白石》的深度采访,发表于香港《七十年代》,这件事也使人感到水墨寄情的力量。著名物理家李政道也曾希望父亲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他的科研成果“核子对撞产生新的能量”。父亲便为他画了斗牛,题“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李政道十分欣喜,感到父亲将无法看见又难以表达的物理现象,用单纯生动的艺术形象智慧地表现出来,使科学与艺术得以完美结合……

(作者为李可染先生之子)

责任编辑:姚飞(QX0017)作者:李小可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