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爱,是什么?”“好与坏,是什么?”“为什么天上会有星星”“为什么大象的鼻子这么长?”……这是很多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问题,它们看似简单,却往往会难坏很多家长,家长的态度和解答方式又反过来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问题恰恰都展示着孩子与生俱来的哲学性。近日,接力出版社先后引进出版了“贾德哲学启蒙少儿书系”和“儿童哲学智慧书”,分别是《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法国应用哲学大师奥斯卡·柏尼菲的新作,这两套书正是从儿童哲学的层面对孩子们的那些“为什么”做出解答,同时也帮助家长分析理解那些“为什么”出现的缘由。在两位大师的作品中同时提到了一件事情——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乔斯坦·贾德 拒绝一切“理所当然”
1991年,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出版了世界畅销书《苏菲的世界》,2007年贾德携《苏菲的世界》首次访华,掀起了一股哲学小说的阅读风潮。十年后,贾德第二次来到中国,献上他的“贾德哲学启蒙少儿书系”。在新书分享会现场,贾德邀请了周国平担任嘉宾,二人和现场的大朋友小朋友分享了他们对“哲学”“好奇心”“童心”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贾德称自己在八九岁的时候就意识到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父母老师却认为理所当然,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一个念头,“不要把任何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
《苏菲的世界》中遗漏的内容
“我26年前写了《苏菲的世界》,但是几年之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在《苏菲的世界》里面根本没有提到。”贾德口中的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能拯救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条件,“以这个问题为基础,我写下了《诺拉的2084》。”除了这一本,“贾德哲学启蒙少儿书系”还包括《青蛙城堡》《橙色女孩》《没有肚脐的小孩》《西西莉亚的世界》《伊丽莎白的秘密》《喂,有人在吗?》其他六本作品,涵盖生死观、人生观、信仰观、宇宙观和未来观等多个哲学主题。贾德强调这些书和《苏菲的世界》不同,“只有《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书籍,另外几本书都是具有哲学意味的书籍。《青蛙城堡》是一个带有哲学思考的童话,《喂,有人在吗?》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故事,可能能激发小孩子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橙色女孩》是一个长篇故事,涉及到宇宙等哲学问题。”贾德不无骄傲地说,这些书的读者不仅仅是小朋友们,也会有很多成人。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在《苏菲的世界》中贾德这样写道。贾德同时认为,“所有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好奇心,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有好奇心。很多很小的孩子眼神里面就闪着很多好奇的光芒,甚至在他们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之前他们就已经具有了天生的成为哲学家的可能。而他们学习说话的时候就会问一些可爱的问题,‘为什么天上会有星星?’‘为什么大象的鼻子这么长?’而这个时候有的爸爸妈妈们就会说‘我不知道’‘该去睡觉了’。”贾德特别提示家长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如果能够满足这种好奇心,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培养出他们的哲学素养。而如果他们丢掉自己生来就有的好奇心,就丢掉生来就具备当哲学家素质,可能就要通过一些学术性的语言和艰深的文字再学习哲学。”
保持童心就要拒绝理所当然
谈到如何保持童心的话题时,周国平的观点是尽可能地减弱功利心,贾德的观点是不要把任何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所以他非常喜欢被不同的人反复提问“为什么《苏菲的世界》的主人公是个女孩”。“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很多很多次,为什么不是个男孩呢?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是啊,为什么不呢’。世界上只有两种性别,所以要么就是一个男孩、要么就是一个女孩。不过在这本小说中,主人公必须是女孩。因为哲学是一种对于智慧的希望和渴望。在希腊的语境中,智慧叫做‘索菲亚’,是一个女性的概念,所以我们这个人物要是女性。为什么在欧洲所有的文化中,包括在《圣经》中智慧的形象都是一个女性呢?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不过我有的时候也会想,因为当时对于女性来说,去理解一些哲学性的问题非常重要,而对于男性来说,被理解非常重要。”
奥斯卡·柏尼菲 要与孩子同时思考
在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奥斯卡·柏尼菲在北京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分享了他在儿童哲学研究上的成果。昨天上午在与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对话的过程中,柏尼菲首先讲述了理论层面的内容,而下午在“奥斯卡·柏尼菲的儿童哲学智慧之旅”主题讲座现场,他则邀请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互动,通过实际操作告诉家长应该如何发现孩子们的成长困惑,和孩子们展开哲学对谈。
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奥斯卡·柏尼菲的“儿童哲学智慧书”共有9本,收集了孩子们最困惑最常见的一些问题,每一页包含四五个,但有一些问题最后是没有答案的。“孩子天然会问很多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新的。我经常告诉家长,你教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教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让自己爱上问题。这就是我为什么创作一本书里面问题多过答案。”随后,柏尼菲给出了回答孩子“为什么”的具体战略,“你要找到不同种的回答方式。首先你不要认为自己一定能给出答案。因为这样做的话,你就给孩子一种坏的习惯,他会认为大人才需要思考。你要跟他做一个交流,如果他给你一个答案,你也会给他一个答案,你跟孩子同时在思考。也许孩子会回答不知道,这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跟他说,我不在乎你知道不知道,你可以创造出任何你想要的答案。第二个战略是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一个答案。但是很多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有一个新的问题。这时你可以重新问他,你有没有听到我第一个答案,你可以帮我重复一遍吗?因为你很可能会发现其实孩子根本没有认真听你在说什么,他只是想要获得你的注意。”
通过对话了解孩子在想什么
“在豆瓣有一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上面的人都认为父母不但不是他应该感谢、应该爱的人,反而是他应该恨的人。”三川玲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柏尼菲。“家长都对孩子有期待,想要获得一些东西。孩子也会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东西,但是通常他的这种期待没有说出口。因为当我们真正爱的时候,我们会非常敏感。我们也很小心,甚至有点紧张,有时候这种压力就会慢慢累积起来。当我们真的因为一件事情生气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所有的不满,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父母和孩子展开对话,不要等到火山爆发的那一刻。”
柏尼菲指出,有时父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特别简单,就是“你吃了吗?你在学校一切都好吗?”,但其实孩子有一个精神世界,他一直在思考,有些可能表达出来,有些可能没有表达出来。“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兴趣。建议父母花一点时间去深入了解,其实,孩子的思考非常有趣,可以跟孩子坐下来,平和、平等的交流。”
别向孩子输入你的价值观
“他只喜欢看动画片,他认为一些东西通过动画片就可以学到。”在论坛现场,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提出了他的苦恼。柏尼菲给出了具体方案,“让他看一个小时动画片,然后让他把学到的东西写下来。也许他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并不知道。你并不能简单地只是强迫他去做其他事情,其实最重要的是想要找到一种他感兴趣的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你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你必须去学校’,你要和他去谈论这个问题,试图理解他,理解他面对的问题,试试看有没有解决方案。 ”
柏尼菲继而指出这位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舍得”的观点有所偏颇。“很多年以后他会说‘爸爸,这话我早就听过了,停止你的说教灌输吧’。幸运的是他现在只有8岁,但他很快会长大,所以你必须开始和他进行公平的对话,不要等到有一天他对你愤怒的时候,那时就太晚了。”
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