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如果不会讲故事你就不是“好博物馆”

2017-05-23 09:42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如果不会讲故事你就不是“好博物馆”

中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近4700家,每年举办展览超过2万个,参观人数约7亿人次,一年举办20多万次教育活动。过去10年,每年平均有200多个博物馆开幕。“我们每3天就有一座新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用“惊人”这个词来形容当前博物馆建设的速度。但是,生孩子固然不容易,养孩子更难。开幕剪彩当天很风光,过后,进入博物馆的日常,挑战才算真正开始。

“剧场”一词的古希腊文原意是“一个看的地方”。谁在看?观众。看什么?看表演。博物馆的展示,恰恰多是以“看”的方式进行。将剧场置换成博物馆,展品就是被观看的表演。

博物馆和剧院一样,既有教育目的也有美学目的。好的展览与好的表演,总会让人得到乐趣或启发。博物馆其实就像剧院,应该把故事(展览)说好。不管是日常的馆藏展览,或者特展的形式与内容,都可以从剧场得到借鉴和启发。

除了宽敞明亮的展厅之外,博物馆的展示可以针对个别展品或展览的整体特色,通过装置、互动设计或虚拟实境展示手段,来丰富博物馆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今年初去世的英国文化大师约翰·柏格,在他那本经典的《观看之道》里面说:“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他还提醒我们说:“我们的知识和信仰会影响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

柏格在近半个世纪前的所言属实,相对的,我们的知识与观看事物方式的演进,应该也会影响博物馆的展示策略才对。但是,如果这个博物馆从开馆到今天,展示的内容都鲜少变动呢?

多少的名人故居,多少的地方规划馆,多少的名人作品博物馆,其实就是热闹开幕,特定日期热情缅怀。然后归于平静,进入静态展示的日常。小至海宁的王国维故居、天津的梁启超故居,大到惠山中国泥人博物馆和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还有为数不少的城市规划馆,都有类似的情形。

虽然展品是无机的物件,展示手段当然可以是有机的呈现。

剧场演出,有文学性和戏剧性两大类的呈现手法。前者以语言为核心推进故事,后者强调舞美和导演巧思的融合。仅仅强调语言的文学性,容易让不同剧场做出形式神似的演出。博物馆的展示,则有时间轴和主题轴两大类。如果只是美美地把展品放在灯光下,博物馆即使不同,观众的感受却都很一般。

如果博物馆只能以展品加文字的朴素手法展出,其中问题出在简单行事。这就牵涉到经营博物馆的团队是否全副心力都只投注在日常展示,以致于特展的预算和执行都力有未逮。是确实能力和条件达不到,还是必须申请到更多经费才能做出好东西?如果团队的思维模式依旧,即便有再多钱也不一定能做出好东西。

现在有多少的行业、地方文化博物馆问世,但是,其实只要一本有图有文的目录,就几乎可以知其全貌。那么,到现场,到博物馆那个空间看展的“必要性”和吸引力何在呢?

此时,我们又可以把剧场的思维拿出来比较。剧场有即时感,演员的汗水与眼神,灯光和音响的配合,观众的掌声所引发的化学变化,让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博物馆展示空间有戏剧感,这就有可能让人有非去不可的冲动。

怎么做呢?答曰:方法有三。有故事的空间,设计感的空间,如快闪般的惊喜空间。

有故事的空间。如我们去巴黎的卢浮宫,圣彼得堡的冬宫,北京紫禁城的故宫博物院,这些历史现场已经让展场充满能量,所以我们非去不可。

有设计感的空间。如以国际大都会命名的各个自然历史博物馆,往往把展品(如恐龙和鲸鱼等大型动物)用原尺寸展出,带给人此处风景独好的感受。

以上两类,展场空间已经奠定了未战先捷的基础。现在,我们所寄望于中国博物馆的地方就是,可以多几个有意思的“特展”。要有故事,有设计感,还要有惊喜感。

所谓的惊喜感,就是策展的巧思,展品的有故事,展厅整体的让人难忘,三效合一。

有世界三大展美誉的威尼斯双年展、德国文献展和瑞士巴赛尔艺博会,其中每个国家馆都各有特色,争奇斗艳。一般博物馆没法有那么大的投入,但是,小部队有小部队的战术。此刻正在上海展出的“奇境漫游”展,就是个绝佳案例。按照雨后的咖啡馆、街灯边的广场、以巴黎为背景的电影画面等主题所发展出的10个场景,透过灯光、展品和互动的机关,在不到500平米的空间中,就营造出让人仿佛身处巴黎的心情和感受。

诚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美没有功利的目的性,你看完这个展也说不出他有什么启迪心智之处。但是,你还会想再来这种地方感受“美”。因为,你觉得博物馆变得可亲可近又可爱!

这样的展览要花很多钱吗?未必。但是,它的形式与内容,都在提醒你,巴黎就是那么迷人。或者说,你想像中的巴黎,好像就应该有如斯旖旎。

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学中心文化遗产资源系前主任尼尔·布罗迪,曾在他的研究专文当中写道:“人们去博物馆不为求教,不为求道,也不为‘提高修养’,仅仅是享受艺术品带给他们的愉快感受。”有品质的主题博物馆,永远可以带给人愉快的感受。即便是大型博物馆,其中只要有一个展馆是“有机”的,可以给人惊喜的,对参观者来说就足矣。

早期中文对于“museum”的翻译还未统一,曾经出现的不同译法,包括了“方物院”、“集奇馆”、“积宝院”、“画阁”、“古物楼”、“积骨楼”、“博物院”等等。从这些中文翻译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猎奇,是两个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主因。

教育是义正词严的催促,猎奇则是个人化的动力所在。对于剧场和博物馆的功能,中国人老早就认定必须“寓教于乐”。剧场化思维的加入,可以让展览更有吸引力,让观众对于博物馆更有黏合度。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