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安建达20年一觉铜雕梦

2017-05-15 08:34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作品散发华夏韵味 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在百度里搜索“安建达”的名字,只有简单的一段话——“探索环境雕塑浮雕艺术之路始自90年代初。系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民间有铜雕‘北安’之称。”二十多年的时间,铜雕壁画艺术家安建达用平整的铜板做画布,用手中的锤子和錾子做画笔,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着他天马行空的创意与想象。如今,安建达的铜雕作品已经遍布祖国各地。日前,安建达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聊起了他的铜雕艺术,聊起了他对这门艺术的执着和爱。

半路出家自成一派

在铜雕艺术界,民间有一个“南朱北安”的说法。南方的朱炳仁出身世家,是清同治绍兴“朱府铜艺”四代传人,熔铸为重要创作手段。而“北安”则指的是安建达。安建达说,他的铜雕是一张铜板,用手工将一个作品锻造出来,主要使用大型环境中的墙面浮雕以及一些个人创作小品。尽管有“南朱北安”的说法,但是安建达表示:“其实,按道理我们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比较,工艺不同运用的环境也不相同。”

从专业上看,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安建达与现在的工作似乎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他说:“我最早的理想是想写小说,或者当一名编辑,或者在国家图书馆做一名文字工作者。但是,没想到毕业后却分配到机关成为朝九晚五的公务员。我觉得这个工作实在不适合自己,于是就辞职不干了。”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开始刮起一股风潮——环境艺术雕塑,就是将不同的材料都放在墙上成为一件艺术品。而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安建达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关注并探索这门艺术。

非美术专业出身,安建达的铜雕作品不拘泥学院派的风格化,自成一派。同时,他认为从小就喜欢文学也为他创作铜雕作品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说:“学术上一般将这类艺术归纳为雕塑,但因为它主要是用于墙壁装饰,我宁愿叫铜雕壁画。”有人说,看不见安建达的铜雕作品展览。他说,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做展览,“我的作品都在各个环境里了,学校,法院、检察院,公园,社区,博物馆,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新技术让作品浑然天成

安建达清晰地记得,最早他刚刚涉足这个行业,也曾经让业务员到处散发广告,但后来那些广告的回馈为零。因为机缘巧合,他获得了完成人生第一件大型铜雕作品展示的机会,那是警察学院的铜雕壁画。安建达回忆,当时完工之后他觉得特别满意,但是现在回头想想,那件作品几乎就是一个习作。不过,正是这件处女作,让别人认识并记住了安建达和他的铜雕艺术。

2001年,安建达铜雕艺术赴英国进行巡回展,引起强烈反响。其造型风格的华夏韵味、其表现形式的张扬不拘、其作品的独特文化内涵都使观赏者眼前一亮。仅在伦敦展出的5日里,作品的半数就被当地人士订购收藏。

那些年,安建达的作品不断地参加全国的大展,同时也相继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等殊荣。“这个行业靠的是口碑,还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从2000年至今,安建达环境建筑浮雕作品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作品上千幅。

除了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安建达在制作工艺的呈现上也进行了独辟蹊径的革新甚至发明。一件大型浮雕作品不可能在一块铜板上完成,焊接与打磨技术再好各部分的连接处也会有明显的痕迹。于是,安建达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就是用插接的方式将作品像积木一样将不同图案连接在一起。艺术难度虽然加大了,但是呈现出来的作品浑然天成,自然美观而且结实耐用。“壁画艺术不是独立的,一定是为环境建筑服务的。”安建达这样表达他的艺术理念。

收了13个徒弟传手艺

每一项艺术都有自己的传承方式,或许谁也想象不到,生活在当代都市的安建达却将自己这项汇集了艺术与技艺的铜浮雕艺术融入了一种古老的传承方式——带徒制。安建达说:“拜师,学徒,三年之后教你真东西。另外,带徒制还有一个感情的问题,师傅和徒弟之间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一种亲情,即便将来离开了我依然是我的徒弟。”安建达说,他找徒弟的要求不一定很聪明,不讲究学历,他们中间最高学历只有高中毕业,有的只上过小学二年级,但是要简单单纯。

“他们坐在板凳上,心无旁骛精力集中,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而且还要忍受锻造的噪音以及酸洗过程的味道,他们需要吃得了苦,坐得住,踏实有定力。”除了培养手艺人,还要传授他们创作的思维。安建达说,如今他大多只负责创意设计,而徒弟们将他的思想变成现实。他只收了13个徒弟,他们的工作包括设计、制作、搬运、安装,“因为只有13个徒弟,人手有限,要想保质保量地完成,所以每个月只能制作100到150平米的工程量,多一平米也不接。”

出版小说终圆作家梦

安建达的大型浮雕作品随处可见,可是他精巧雅致的铜雕小品见到的人就不多了。他说:“我的小品从来不卖,都是送给朋友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最近,安建达有件喜事儿,那就是他积攒了多年的“思想火花”集中爆发,变成了一本书——《37传》。这是一部短篇小说合集,由二十余篇文章组成。

“我小时候,写东西追求文字的华丽装饰,内容大多是虚构的模仿的。但后来我开始慢慢喜欢口语化聊天式的写作方式,内容也都是真实的,同学、朋友、客户以及身边的很多人都成了自己的写作对象,在书中他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说,《37传》几乎就是一本聊天式的记录。”最有趣的是这本书的插图,它们不是插图,而是根据漫画改编的铜雕小品。他说:“那是我找漫画作家根据书中情节画出小样,我亲自动手敲打出来的铜雕作品。”

还有一件事情令安建达高兴,就是学习非常偏科的儿子最后冲刺之后竟然考上了中戏戏文系。同时,他将其中一篇小说改编成剧本,计划未来将它搬上话剧舞台。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