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清宫四僧都是小清新

2017-05-08 08:05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书画展开展

曾展出《清明上河图》的故宫武英殿又开新展了,这不仅是故宫首个“四僧”主题书画展,也是这四位书画大家名正言顺地在紫禁城里接受世人“膜拜”。“四僧”是活跃在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画家,他们是弘仁、髡[kūn]残、八大山人、石涛。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不乏他们的代表作,还有部分为首度走出库房与公众见面,实属难得。

观展先知

清初和尚画家 最顶尖的四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画家中和尚很多,其中最顶尖的四位就是以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四僧”,他们虽然不属于一个画派,风格各有千秋,但因为画中均见“小清新”,所以画史上把他们归笼为一个小团体。

众所周知,清宫藏画最牛的都会被著录在《石渠宝笈》中,然而在清内府收藏画作时,“四僧”的画作却被排除在外,只有3幅因名字搞错或是编录者疏忽,才侥幸收进入其中。为啥?因为他们不受皇上待见呗。为啥不受待见?他们四人的身份极为特殊,有反清复明的,还有明朝遗民。

当然,他们的画风也与当时的主题画派大相径庭。当年最流行的画法是仿古,这其中以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为代表的“清初四王”最为著名,他们的画作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相较之下,有创新的“四僧”就成了非主流。

或许您会问,清宫无旧藏那现在故宫展的院藏“四僧”书画是哪来的。此次展出的“四僧”主题藏品多达81件套,总计163件,它们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调拨、收购,或捐赠进宫的。

展览持续至6月28日。

重点藏品

弘仁《仿元四家山水》

“四僧”中年纪最大的是弘仁(1610-1664),他就是小团体中“反清复明”的那位。弘仁34岁的时候加入反清队伍,抵抗清兵,后见明朝大势已去,心灰意冷,只好出家为僧。他的画作中,虽有研习倪瓒画作简疏寂静的意境,但不乏个人的小个性和小创意。

此次亮相的《仿元四家山水》为首次展出,画作用不同的笔法分别致敬元四家,所以这张画被巧妙的分成了四段。第一段是研习倪瓒的简易笔法,意境清幽、笔墨简淡清劲;接下来分别根据自己的领会与创新向黄公望、王蒙、吴镇致敬。这种小手卷可以随身携带,所以应是弘仁心爱的一幅画作。

弘仁《墨梅图轴》

此图纸本,墨笔。此幅作品画枯干腊梅,构图奇突而又不流于怪诞,梅干劲健,瘦枝挺出,梅花主干从画面底部倾斜而出,垂直向上延伸,至顶分为两枝,一枝向左转折而下,一枝直冲画顶,落款在画面下半部的正中间,紧挨主干,构图大起大落,如其胸中波澜起伏,着笔无多,干上梅花疏落开放,随意点画,富有装饰趣味。画面其他部分全留白,极萧索之致,色调冷寒,更显清高拔俗,自题句“庭空自无影,梦暖雪生香”更为生色。

髡残《禅机画趣图轴》

髡残比弘仁小两岁,他20岁就遁入空门,32岁加入反清战斗,失败后参禅入道,成了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

这幅作品自山脚起势,群峰蜿蜒而上,形如蛟龙。山下波渚曲折,溪桥上高士策杖徐行,竹树掩映的楼阁上,有僧人独坐,凭几远眺。山左江面空阔,渔舟往来,山右村舍错落,云腾霞蔚。

此图与髡残晚年常见的巨幛式、浅绛设色作品面貌略有不同,是他绘画成熟期以笔墨作“诗画禅”的代表作。此图作于辛丑为顺治十八年(1661),髡残时年五十岁。时值髡残游历黄山归来两年,进入创作旺盛期。

八大山人《猫石花卉图卷》

“四僧”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八大山人,也就是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朝亡后削发为僧,成为一代书画大家。

图中,猫卧于石上作欲睡状,极富意趣。此图是八大山人的一件精心之作。花草荷叶等用泼墨法,墨色淋漓洒脱,石与猫则以墨笔勾勒,风格简约,二者在视觉上以疏淡与浓密的对比,形成了空间上的层次感,将图中各景物紧密的融为一个整体,既空灵又不乏充实之貌。

此图作于八大山人七十一岁,是其晚年时期,此时的八大山人生活逐步趋于安定,渐入平和,绘画风格上则隐现圆润和清寂。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石涛是“四僧”中年龄最小的,也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故宫博物院收藏有93件套石涛的书画作品,本次展览选取了其中的22件,涵盖了石涛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如果要从众多石涛画作中只选一件他的代表作,那么一定是这件《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此画对于石涛艺术成就而言,堪称其绘画的巅峰绝品,对于中国绘画史而言,亦具有划时代的标杆意义。这幅作品是石涛50岁时为友人所画,此时正值他北游京师之际。此画的创作既涵盖了宋元传统山水之技法,又囊括了画家游历各地山川之精粹,展现了画家以“众法成我法”的艺术境界和笔墨功力,是石涛山水画的集大成之作。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王萌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