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因病于5月2日19时在京去世,享年76岁。
王富仁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他曾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李何林先生门下读博士,自1982年起与鲁迅研究结下缘分,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在上世纪80年代,王富仁以“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全新视角阐释鲁迅小说。这是中国鲁迅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坛思想启蒙的重要标志,他当时代表作主要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先驱者的形象》《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等;上世纪90年代则以《灵魂的挣扎》《历史的沉思》《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为代表。进入21世纪以来,《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等著作成为了研究鲁迅新的标志性成果。
王富仁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像鲁迅一样,活得更有意义一些,活得更像一个人。他还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而这更符合他心目中鲁迅的样子。
晚年之后,王富仁最为人瞩目的工作是他的“新国学”研究。关于“新国学”和以章太炎、王国维为代表的国学的区别,他曾谈及,以往的“国学”是一个既成的、封闭的、凝固的概念,而“新国学”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流变的概念。
王富仁为自己“画”过像,“我不善于交际,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总是感到有些不自在,并且一个乡巴佬进了城,现实生活是城市的,生活习惯是农村的。”在书的海洋里、在文化的海洋里,他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