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潘天寿

2017-05-03 09:01 钱江晚报

来源标题: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潘天寿

今人看潘天寿的视角,是三个关键词:艺术家、教育家和画学家。而他自己一直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但无论是画画、教书,若要追问潘天寿的所思所想,其实只要看他爱画的山水景物与几方闲章。

展厅里,满目的巨石、松树、鹰鹫,以及他最熟悉的家乡雷婆峰、雁荡山。反反复复画这些,潘先生不厌倦吗?

曾得其亲授的童中焘如此说:“现在很多画家不知道在画什么,看不出他想表现什么样的内心与意境。但是潘先生的画,我们一目了然。那些反复出现的题材内容,与他内心的境界是相一致的。”

范景中将潘天寿归为士人画家。“他们处在特殊的时代,怀着一种抱负和情结,会把艺术变成一种文化取向。“他说,这恰恰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潘天寿先生。

就像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中国画遭到质疑的背景下,潘天寿坚定地扛起了大旗。1957年,他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作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并在此后数年间创作了一大批堪称殿堂级的中国画巨制;1961年,他正式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学习,成为中国画系教育改革的重要点……

其实,人们心里都有答案,正如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发在朋友圈里这一段话:“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潘天寿先生?因为他就是一座艺术的高峰,他的艺术观点还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警示意义;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真正懂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他的主张,他的创造性,他的使命感、自觉性,都是我们现在缺失的。”

在展厅看完所有巨制之后,别忘了圆厅背后的那条小长廊——那里藏着潘老真实而跌宕的一生。

而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所学院院长的潘公凯先生,昨天在研讨会上,以家人口吻,描述了他看到的父亲。文字很多不赘述,但有一句我印象特别深:他的人生底色非常有意思,有粗犷、朴实、强悍的一面,同时又有非常敏锐的感性。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林梢青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