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昆曲唱出唐诗的情与美

2017-03-20 15:27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昆曲唱出唐诗的情与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词语清丽,意境空明,以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美文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一千三百年后,80后女编剧罗周因为看到闻一多的文章《宫体诗的自赎》,有感唐代诗作背后都有博大的命题,就是人面对宇宙时的思考,于是用了13天,将这部诗作扩展成了一个逾越生死和时空、直面浩瀚宇宙的爱情故事。有人问她写的是什么?罗周张口回答:“我写的是人和宇宙。”

有着“昆曲王子”之称的中国昆曲年轻一代领军人物张军对此极为惊叹,并将其搬上了昆曲舞台。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在上海首演时,三场演出近五千张戏票悉数售罄,大剧院破例加座仍供不应求。3月17、18日,这部昆曲又来到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故事讲述探花郎张若虚在园林赏灯时,巧遇少女辛夷,一见倾心。为了重遇心上人,他决定夜宿桥边,等待佳人再次经过。不幸地,他遇上的是顽皮糊涂的鬼差,把他带往地府。阎王劝其不如将错就错,早日喝下孟婆汤去轮回,他却誓死不从,在地府流连徘徊。幸得修炼500年成仙的曹娥协助,张若虚重返人间。可佳人已白头,而他却仍是那个27岁的探花郎。经历爱慕痴怨、行游阴阳,以短暂渺小的人生,直面茫茫无垠的时空;兴衰似水,繁华落尽,《春江花月夜》的歌吟喷涌而出……

主演张军和余彬是30年的老同学,曾多次合作。二人对角色都有很深的体会,彩排时曾哭得不能演下去。但在台上演出时,张军却常在心里提醒自己,千万别哽咽,因为这样更唱不下去。“对我来讲,这出戏关注的是爱和时间,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爱和时间在台上凝固住。”

整个戏35段唱腔,33个曲牌,尤其最后12分钟,唱到最后,张军都快傻了。身心俱疲,但又感到空灵悠远,有种融入浩渺宇宙的体验。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一次在香港演出时,唱完“小桃红”唱段,不经意间和66岁的辛夷四目相对,停顿了10秒,差点忘记继续演下去。“我的生命里面有很多等待,因为经历了非常多的生死离别,那一刹那就在想,其实你认不认识我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回来了。”

“越剧是人生观、京剧是世界观,而昆曲则是宇宙观。”在张军看来,昆曲就是在爱情、人性、时间之上最超然的部分。人的一生是可以被时间来计算的,但是可以在戏里获得古今中外,情感和时间的穿越。而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审美空间等,都是来辅助表演去传达隽永和深刻的情感,就像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留白,观众可以在其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无论昆曲里遵循多少古法,其所传达的情感一定能与当代人沟通,因而大家都会在《春江花月夜》里找到关于自己与时间、与世界的一些触动的瞬间。

正如《中国诗词大会》这种节目的火爆,其实映射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复兴的人心需要;而昆曲,也正是一把唤醒人们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情”与“美”感动的钥匙。当年轻一代,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创作,写出这样严谨而有古典情怀的作品,不仅让昆曲艺术活色生香地活在当下,成为当代观众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让人对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薪尽火传延续下去深怀希望。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王润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