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江粤军)看过廖慧兰雕塑作品的人,往往都会被其人物的力量感和生命强度所震撼,讶异这些作品竟然是出自一位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艺术家之手。近日,廖慧兰首个个展“兴之所至”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1956年,廖慧兰考入广州美院附中,那时候,她就喜欢上了雕塑,周末经常跑到雕塑系玩泥巴。不过,由于素描功底扎实,大学选择专业时,当时的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胡一川,说服她报考了版画专业。但廖慧兰对雕塑的兴趣始终无法割舍。“为什么我不太喜欢版画呢?因为版画的手工性很强。首先,版画要用透明纸将自己的创作描下来,在板上刻,明明是左手写字,在板上刻就是右手写字了;还要印,特别是套色,很讲究印的技巧,要套得正好,否则眼睛可能就跑到脸外面去了;印的时候水分也很讲究。一旦印错了,我就会感到很烦躁。而雕塑可以将自己的艺术感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希望将自己的情绪直截了当地放在纸上或者泥巴上,不要受到太多技术性的干扰,而且我对雕塑的立体造型特别喜欢。”
10岁以前,廖慧兰在梅州乡下上学,一直被当作男孩子养,不仅穿男孩子的衣服,理了短发,会下地干活,还跟着堂哥一起捕田鼠捉田鸡。因此,廖慧兰的作品中,生活气息很足,情感真挚动人。像表现梅州是“足球之乡”,她做的是村头激战,孩子们踢的是柚子。因为过去村里面很少有足球,两根树枝一插就是龙门,拿柚子当球踢。又如“华侨之乡”,廖慧兰有在家乡赶圩的体验,知道当年很多妇女不识字,写信给下南洋的家人,得到圩镇上找写字先生代笔,所以她做的作品是一个农村妇女把东西卖光了,扁担箩筐就放在身边,手里还拉着一个光屁股的孩子,倾着身子请老先生写信。
虽然廖慧兰在雕塑上始终坚持写实性创作,但她在艺术形式上,又勇于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关于版画学习,她认为并没白费功夫。“我做的大型雕塑就受到版画的影响。怎么构成,怎么组织人物形象,情节和情节之间如何把控好节奏,这都是版画训练给了我经验;版画也是非常简练的艺术,不要的往白里推,要的用黑色来表现,这对我的雕塑同样起到正面影响;另外,版画很讲究力量感,对外轮廓线要求高,这对我的雕塑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