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老北京仿造高丽纸

2017-03-19 08:30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老北京仿造高丽纸

“蛮纸,唐中国未备,多取于外夷,故唐人诗多用蛮笺字,亦有谓也。高丽岁贡蛮纸,书卷多用为衬。”这是宋代顾文荐在《负暄杂录·纸》中留下的记载。一般认为,蛮纸即指高丽纸。

三国时,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技艺也随之传入。在晋朝时期,朝鲜半岛的造纸业慢慢地建立成长。百济国最先向中国学习造纸技艺(约公元四世纪末),稍后高丽、新罗国也开始学习造纸术。到唐朝时,高丽纸因厚且有特殊花纹,开始进入中国,被称为“天下第一”。

到宋代时,高丽纸风靡一时,由于价格高昂,一般人对其制作工艺产生误解,《纸墨笔砚笺》称:“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

其实,高丽纸是用楮树皮制成,楮树多产于南方,北方亦有,因木材质量不佳,种植者少,楮树皮是一味中药,可用来止血。《本草纲目》中称:“江南人食其(指楮树)嫩芽,以当菜茹。又歉年人采花食之。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洗去子,蜜煎作果食。”蔡伦造纸时,使用的就是楮树皮,但楮树功用多,种植者少,所以后来造纸很少用楮树皮。

高丽纸初期使用楮树皮,后因楮树不足,不得不添加干草、大麦等,导致品质下降。明清两代,因高丽纸大量涌入中国,价格已不甚高,老北京常用它来糊顶棚和糊窗。

由于需求量大,从宋代起,中国便开始仿造高丽纸,到清代发展到高峰,以河北迁西所产最接近真正的高丽纸,但迁西高丽纸使用的桑树皮,并加入废纸边,质量更胜一筹。徐悲鸿先生非常喜欢迁西高丽纸,他的代表作《奔马图》便使用了这种纸。

其实,老北京也曾仿造过高丽纸,据《京师坊巷志稿》载:“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元于此设税副使。”可见最迟自元代起,北京白纸坊已开始大批手工造纸,元朝通行的纸币即用白纸坊的纸。清末时,这里主要生产三种纸,即:豆纸、麻呈文、桑皮纸。

豆纸是一种质地粗糙易碎的劣质纸,被称为“豆腐纸”,以后讹称为“豆纸”,这种纸是用烂纸泡水打浆,再贴、晒而成的纸,一般只用作手纸。

麻呈文是一种比较便宜的纸,过去写呈文和商店记账多用它,因含有麻质,所以被称为麻呈文。

桑皮纸呈淡黄色,有特殊花纹,且厚,效果近似高丽纸。造纸的工作非常辛苦,所以民谚称:“上辈子打爹骂娘,这辈子进纸房。”

桑皮纸工艺曾广为流传,但随着现代造纸术传入,此工艺渐失传。2002年起,故宫对内部装饰进行修复,其中倦勤斋内通景画是用乾隆“高丽纸”制成,可在韩国与中国,都已找不到相关纸张。包括曾出产桑皮纸的白纸坊,如今已无人会做。后经反复寻觅,才终于在安徽省找到了能制桑皮纸的匠人,确保了倦勤斋的修复质量。

本文内容主要引自《老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