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新版《白罗衫》:昆曲传承的执着“叩问”(2)

2017-03-18 10:43 中国文化报

来源标题:新版《白罗衫》:昆曲传承的执着“叩问”

600年昆曲面对年轻人

当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期间,每晚演出3个小时,第三个晚上,2000多个座位外还添了小板凳。此后,白先勇受邀在北大开设昆曲讲座,仅今年选课人数就达到400人。

白先勇表示,他推广昆曲有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传播昆曲的“情与美”,白先勇认为,昆曲以优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的感情,它是中国灿烂的文化成就之一,“这十几年来,我们吸引了约50万名观众,其中约六七成是青年观众。昆曲有近600年的历史,我们希望它也能符合21世纪年轻人的审美。”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介绍,北京大学设立的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已进入第9个年头,北京大学开设的“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程也有8年,几年来已有一两千名学生上过课。如今,由北京大学同学组成的京昆社也非常活跃。

打造昆曲传承共同体

自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白先勇、苏州昆剧院、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及更多机构加入了这个“昆曲传承共同体”。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的合作已有10余年,此前他还担任了苏昆大戏《玉簪记》《西厢记》的总制作人。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徐春宏介绍了苏州当地的昆曲传承现状。作为昆曲发源地,苏州市2006年颁布了昆曲保护条例,此后构建了中国昆曲艺术节,办昆曲学校,打造昆曲之乡,活跃昆曲曲社等,并建立了“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习”(苏州昆剧传习所)、“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藏”(有一批昆曲藏书)等立体化传承体系,高度强化对昆曲的保护、传承、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表示,自2001年昆曲被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起,近20年间昆剧有了飞速发展。除了国家文化政策支持,全国七八个一流昆剧院团也非常努力。而上海戏曲学院则主要在昆曲人才培养上发力,已先后培养了7代昆剧人。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作者:郑洁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